关闭

历史巨幕下的大陈人

2014-05-23 10:37:53  来源:365体育官方中文版-台州日报   周 伟

罗师傅每天出门第一件事就是把车子擦干净。

‖群像‖守护一生的是家园

59年,近乎一个甲子。

我们按照时间的轴脉,切开大陈的每一段历史。

在每一个切面里,我们找到一些人。他们出现在大陈历史的不同节点上,挣扎、生存、繁衍。

或许,记录这些口述史,只是我们虚拟的一个时光之镜。

但我们相信,从镜子中能读到的,不只是一群大陈人的人生影像,也是整个大陈在一个甲子的影像。

●历 史

1955年2月7日,美军第七舰队132艘、台湾27艘舰船组成混合船队抵大陈海域,12日,带走上大陈3937人,下大陈10974人。

●人 物

一群被留下来的人。据各种资料,以及口述,可以确定,孔江波和一个聋哑人留在了上大陈岛,另外40个人中,37个人被关在洋旗岛。

孔江波 已去世

他躺在床上,不能动弹。

一个国民党军官上门问他,能不能一起去台湾?

他反问:如果死在船上怎么办?

军官回答:扔下海。

他说不去。

临走前,家人在他的床边放了一口棺材,感觉自己快要死的时候,可以直接滚进去。

解放军上岛时,他睁着眼,躺在棺材里。

垦荒队员罗永璋记得,救出来后,他在岛上又活了15年,健谈、开朗,喜欢找人聊天。

滚进棺材的事,他跟很多人说过很多遍。

罗小相 已去世

垦荒队员柳兴法找到他的时候,他被绳索捆着,头发遮面,关在房里,说不出话。

一种说法是,他是个疯子,因老婆被坏人霸占,造成神经不正常。

柳兴法说,他是被国民党打了药。

救出来后,解放军托人照顾他,直至去世。

叶夏梅 70岁

1949年,5岁的他,因为身体不好,被外婆带上岸看病。

1957年,大陈解放后,14岁的他回到岛上,家人却都去了台湾。

此后,他与外婆相依为命,开始讨海为生。

1966年,外婆去世。他开始一个人生活,做船老大。因为有亲戚在台湾,成份不好,对象一直不好找。后来,邻里见他会吃苦,就给他介绍了对象。1967年,他结婚了。

文化大革命,他又被批斗,“红卫兵天天到家里”。

1984年,他拿到居民户口,考进大陈镇撑船。

1989年,两岸开始往来。母亲打电话过来,让他去杭州接她。他第一次发现,自己跟母亲长得很像。但父亲到死,他都没见上一面。

1998年,他退休了。兄弟姐妹的往来开始频繁,后来他也去了台湾,见到了兄弟姐妹,合了照,留了影。去年,兄弟姐妹又来了大陈。

现在,他没有什么遗憾,只是相册里,一张少了自己的全家福,常让他有些不痛快。

●历 史

1955年2月13日,大陈岛解放,解放军在甲午岩登岸。

●人 物

第一批上岛的解放军。

严伯城 已去世

他是湖北浠水人,1955年,作为作战部队驻守头门岛。

1955年1月19日,一江山岛战役后,大陈全岛居民撤离。在天气晴朗、视线足够好的时候,头门岛上的解放军甚至可以看到,遥远的大陈岛海域,停着美国第七舰队的军舰。

部队上岛后,他转业,成了椒江食品公司下大陈门店的职工,负责岛上的猪肉分配。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椒江食品公司门店撤销,他迁往椒江,1987年因肺癌去世。

在岛上,凡是有点年纪的人都记得,三角街有一个老严,负责岛上的猪肉分配,“人很好,很公正”。

大陈人除了吃海鲜容易,吃什么都不容易。在计划经济年代,能吃到猪肉是一件很幸福的事。岛上的猪肉是限量的,买猪肉需要排队。老严保证了公平。

“老严人很好,大陈岛上都知道他,当时猪肉要先保证部队,吃猪肉很不容易,他总会想办法。”

“我和他,可以说是一个人,如果没有文革的话……当时我们分两派,也不好说对方好,但我跟他说,老严,我好久没吃上猪肉了,老严就会笑呵呵地给我包好几两猪头肉。他知道我好这口。”罗万康说。

“那天,老严骑着自行车,后面带着小女儿。我问,老严,这是干什么去啊?老严笑呵呵地说,到椒江看病去。”朋友叶领梅说,这是老严最后一次出现在岛上。

●历 史

1955年4月之后,第一批大陆移民陆续进岛。

●人 物

包括黄岩长潭水库、路桥金清、温岭等地的移民,开始登船上岛。

张福林 61岁 祖籍温岭横山

1955年10月,他两岁,父母抱着他,上了岸。

父亲告诉他,到大陈的时候,一片废墟。

当时岛上有很多黄色地雷,他记得,有人炸断了腿。

20多岁的时候,他到信用社上班,然后就一直在这里工作。

后来,信用社改成了农村合作银行。他的工作一直稳定,做过柜员,也当过行里的通讯员,行里有什么先进的事迹,他要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像个记者。

他曾有机会成为一个主任。但他说,自己放弃了。

再过几年,他就退休了。他已经在金清买了房子,准备和妻子回去养老。

罗万康 69岁 祖籍路桥金清

1955年4月,11岁的他,跟着父亲,一家8口人,从金清出发,成为第一批登岛的移民。

他记得出发前,全家吃了一顿端午。

刚过来的生活并不好。幸好,他的父亲当时负责把国民党留下来的军用品集中起来,要吃的粮食可以从部队拿。

此后,他一直在岛上务农,从没有出去过。

●历 史

1955年11月,时任青年团中央书记的胡耀邦发出倡议,组织一支青年志愿垦荒队,在大陈岛解放一周年来临之际,到岛上去开发建设。这一倡议得到与会团干部的热烈响应。1956年1月29日,第一批垦荒队员进岛。

●人 物

227名来自温州,20名来自台州。

柳兴法 78岁 祖籍临海

他出生在上海,后在临海长大。

一个在椒江撑船的船老大租在他家。14岁时,船老大介绍他到船上当学徒。但后来,这条往来椒江到临海的船不走了,他也跟着失业。之后,他就一直在椒江当水手,直至进入椒江海员工会。

20岁那年,他报名参与了垦荒队,带着一个皮箱,上了船。上岛后,他被分到了第七小队,负责抓海蜇。

后来因为原先有过船上的经验,他开始重回船上工作,之后,做船长一直做到退休。

●历 史

1958年4月,第二批垦荒队员上岛。

●人 物

240名来自台州、温州。

金可人 祖籍椒江

1957年,团中央号召建设大陈岛。初中毕业后的他,没怎么多想,填了表,成为第二批垦荒青年。

1958年,在一个风雨夜,他和200名来自台州、温州的垦荒队员坐着小汽帆船奔赴大陈岛。4个多小时的海上颠簸,让这个经历成为他一生中刻骨铭心的记忆,上岛的第一餐是一碗粥,还有几颗岛上难得的蚕豆。

在之后的垦荒生活中,他养过海带,放过牛。他还在洋旗岛放过羊。洋旗岛,位于大陈岛东南面,羊在岛上,万无一失。洋旗岛上没有一户人家,仅有一座龙王庙,连淡水都要从大陈岛上运过去。

他就挤在那座透风漏雨的破庙里,一边照顾自己,一边放着羊,学会了配种,学会了接生,天天盼望着羊儿们快快繁衍后代。

现今的洋旗岛上,还流放着垦荒时期传宗接代下来的山羊。

●历 史

上世纪80年代后,因海洋资源衰退以及海门渔港建成,渔民多数移埠大陆。

●人 物

迁走的大陈人。

严汉华 54岁 现居椒江

他,1962年出生于下大陈,是岛上第一代土生土长的大陈人。

生于斯,长于斯。他熟悉大陈岛每一个角落,了解所有大陈人的名字和故事。

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他离开了大陈岛,考进了当时的椒江食品公司。

1987年,他在椒江结婚生子。

1994年,他回到岛上,参加一位好友的婚礼。之后便一直没有回过大陈。

●历 史

上世纪90年代之后,随着两岸交流的深入,1955年大陈岛上发生的故事开始重新被人聚焦。

●人 物

岛上守护战争遗迹的人。

罗小林 62岁

他从小生活在上大陈岛,练就一身捕鱼本领,是远近闻名的船老大。

2002年,他在大陈岛无意发现当年胡宗南指挥部遗迹,之后他便包下了周边百亩山林。

两年时间,他和妻子二人将胡宗南指挥部遗迹从土中挖掘而出,再细细修补原貌,并在此基础上,创建了中南山庄。

此后的日子里,他舍弃了优裕的生活,一心扑在这片百亩山林,修路栽竹,形成了一个初具规模的旅游景点。期间,他也接待了不少当年国民党老兵,其中包括马英九的秘书陆炳文、国民党要员王应文,看过他清理修复出来的胡宗南指挥部遗迹,老人们感激不已。

他也听着老兵讲这些遗迹过去的作用和故事,又把这些故事一遍又一遍地告诉来参观这片土地的每一位年轻的游客。

●历 史

21世纪,随着渔业资源逐渐匮乏,大陈岛开始进入旅游开发。

●人 物

岛上的私家车司机。

罗玉明 开私家车

他也是移民的后代,跟着父亲来到大陈岛后,一直没有离开过。

打过鱼,撒过网,干过苦力。

直到大陈旅游开发,他开始开私家车,等在码头。

今年五一前,罗玉明买了一辆新车,对付新一轮的旅游旺季。

他通常会等在码头的出入口,见人会问:“要不要坐车。”

大陈的旅游景点分散,给了罗玉明一条生计。运气好的时候,他会遇上要求环岛游的游客。有时,他一天都没有收入。

在岛上开车,保养是一笔很大的开销,海风、海水,都容易让车的寿命减短。开车10年,他换了四辆车。

他得益于大陈的旅游开发,同时又觉得“大陈的旅游还没有成气候”,游客不稳定,局限在几个特殊的旅游节点,导致生意也不稳定。

责任编辑:张舒婷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