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瑶卿,1921年生,江苏连云港人。1940年参加革命工作,1945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主要在赣榆等地区从事抗日文教、民兵组织的工作。
带枪的教师
王瑶卿小时候家境不错,8岁时进了村里的私塾。上了几年后,父母又把他送入当时县城里的小学。王瑶卿勤奋刻苦,成绩十分优秀。但是好景不长,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日本鬼子迅速攻向连云港,县小学被迫解散,王瑶卿只能回到乡下的私塾继续学习。
1940年,连云港建立了党领导下的抗日民主政府,并建立了抗日小学,把各村的学童聚集起来,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培养抗日积极性。年轻的王瑶卿成为这所抗日小学唯一的教员,带领各村的30多位孩子学习抗日课本。这一年,王瑶卿20岁。
由于王瑶卿的抗日小学与中共有一定联系,又处在日寇侵犯的前沿,为保护王瑶卿的人身安全,组织给他配发了一支手枪。
王瑶卿说,他平时穿的是长衫加礼帽,看起来文质彬彬,很有读书人的气度。“虽然是这样的穿着,去上课时腰里别着一把手枪。”王瑶卿笑了。
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从1940年下半年到1943年上半年,王瑶卿顺利完成了抗日小学的筹建和授课任务。不仅如此,他所教的学童大多加入了儿童团,为部队放哨、送信,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土城伏击战
由于连云港濒临黄海,与山东交界,又是一条北至青岛、南接陇海铁路的重要公路枢纽,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受到了日寇“重视”。当时,日寇在县城包括方圆30公里内,设置了大大小小35个据点,是侵略的“高压区”。
王瑶卿于1943年调往的玉河区,更是属于日寇势力猖獗的“敌占区”。他表面担任文教助理,实际上还肩负着在各村发动、组织民兵,暗中协助抗日武装等工作。
王瑶卿回忆,1944年春的一场伏击战,将鬼子打得“三个月不敢出据点”,至今历历在目。
在县城的西南方向,有一个土城,百姓相对较为富庶。这一天,日寇和汉奸队共200多人,在晌午时分从县城游窜到土城,烧杀抢掠。
新四军山东军区二十三团二营得知情况后,营长曾玉辉亲自率领通讯班,悄悄接近土城进行侦查。隔着土城墙,曾玉辉看到城内升起的袅袅炊烟,判断日寇正在做饭休整,认定他们饭后不敢再深入,必会返回县城。于是,曾玉辉率领二营的三连、五连,依托河滩边的有利地形,埋伏在日寇返回县城的必经之路上。王瑶卿也迅速发动民兵队,做好了抬伤员、运弹药的后勤准备工作。
下午1点半左右,日寇果然撤退。他们没想到,早有荷枪实弹的新四军战士等着他们了!“营长一声令下,瞬间,子弹、手榴弹全响起来了。鬼子根本没敢和我们打,不要命似的往县城的据点逃窜,更别说没受过什么训练的汉奸队了,直打得他们求爷爷告奶奶。我们民兵一看,没有抬担架的必要了,很多也拿起枪去撵鬼子了。”
“整整三个月,鬼子像乌龟一样缩在据点里不敢出来,实在是被我们打怕了。”
这次战斗,我方以零伤亡击毙日寇八人,为连云港的抗战历史留下精彩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