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鹏飞是黄岩院桥人,被誉为中药“肉苁蓉之父”,他在帮助新疆、内蒙等边疆地区老百姓脱贫致富上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是今年中国科学院院士评选的候选人物。
做科研要有大格局
不能为科研而科研
屠鹏飞教授获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杰出贡献奖”
“作为一名科学家,我觉得光做科研是不行的。如果我们做研究的目的仅仅是发表一些论文,或者获得一些奖项,甚至争取国家资金支持,为科研而科研,这就偏离了科学研究最初的目的。有了科研成果,还必须想办法推广出去,体现其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这是屠鹏飞做科研的出发点,也是立足点。
中药具有功能主治广泛、物质基础复杂以及多成分、多靶点作用的特点,因此,建立中药整体质量控制标准是中药质量标准发展的必然趋势。
长期以来,屠鹏飞团队针对中药普遍存在的药效物质不明确、指标性成分与功效相关性不强、单指标或少数指标性成分的含量测定难以有效控制其质量、化学对照品严重缺乏等关键热点问题,在国家“863”计划、重大新药创制专项等课题支持下,开展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屠鹏飞不仅埋首于科学研究,还致力于科研的应用与推广,把科学研究的作用最大化。
屠鹏飞牵头的“基于活性成分中药质量控制新技术及在药材和红花注射液等中的应用”项目,以功效相关活性成分研究为切入点,建立了基于活性成分的中药整体质量控制系列新技术和新方法,并成功用于药材、饮片、中成药的质量控制,显著提升了中药质控水平,促进了中药标准体系建设和相关产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一项目,荣获了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屠鹏飞不仅是一位科学家,还是一位社会活动家,他不仅把科研做到了荣获国家奖的高度,还把科研转化成生产力,服务社会,造福百姓。
屠鹏飞团队的另一项“管花肉苁蓉及其寄主柽柳高产稳产技术与大规模推广”项目,获得了2016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进步奖(推广类)唯一的一等奖。“肉苁蓉系统研究与产业化推广应用”项目还获得2017年度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项目的实施,在国际上首次实现寄生植物大面积高产稳产,创造了中国特色可持续治理沙漠和南疆地区精准扶贫新模式,彻底解决了肉苁蓉药材资源问题,成为履行华盛顿条约的典范,取得了巨大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了“解决一种资源,治理一片沙漠,改善一域生态,形成一个产业,造福一方百姓”的目标。
屠鹏飞也因此被誉为“肉苁蓉之父”。他把科研做到了极致。
深入沙漠,潜心研究
“假药”变“良药”
1990年,屠鹏飞在北医药学院进行博士后研究,选择沙漠植物肉苁蓉作为其研究课题。
由于长期乱采滥挖,那个时候找到一棵野生肉苁蓉并不容易。在一个炎热的夏日,屠鹏飞踏上了寻找野生肉苁蓉之路。
他从北京到乌鲁木齐,坐了3天3夜的火车。到达乌鲁木齐,又坐上一辆老旧的公交大巴,在汽车上又颠簸了5天半,才到达新疆和田。屠鹏飞找到当时和田地区医药公司了解有关情况后,又花了将近一天的时间,才到达管花肉苁蓉的主产地、国家贫困县——于田县。
当时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温度高达50℃以上,一路上黄沙漫天、遮天蔽日。不过,当找到野生肉苁蓉的那一刻,他一下子忘记了疲惫,拿出相机蹲着、趴着,不停地拍照。
第一次见到肉苁蓉在地下生长的形态,仍处于兴奋中的屠鹏飞自言自语地说:肉苁蓉是寄生植物,主要寄生在梭梭、柽柳等植物根部,是怎么寄生到寄主的根上的?如果搞清楚了肉苁蓉的寄生原理,就有可能对肉苁蓉进行人工种植,不仅可以解决药材资源紧缺问题,同时也能治理沙漠,提高荒漠地区农牧民的经济收入。
从那时起,屠鹏飞二十多次深入内蒙古西部、新疆南北疆的沙漠地区进行资源调查和生物学研究,足迹遍布塔克拉玛干、古尔班通古特、巴丹吉林、腾格里等沙漠。
肉苁蓉,被誉为“沙漠人参”,是一种生长在沙漠里的濒危寄生植物。在神秘浩瀚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分布着大量的管花肉苁蓉,长期以来却被视作“假药”。
屠鹏飞对我国肉苁蓉属植物进行了系统的药效物质及其作用机制研究,阐明了中药肉苁蓉补肾阳、润肠通便的药效物质及其作用机制,免疫功能、抗衰老等新的药效作用研究,系统建立了肉苁蓉的质量标准。
鉴于他前期大量的研究,2004年7月,国家药典委员会决定将管花肉苁蓉作为肉苁蓉药材的来源植物收入2005年版《中国药典》,并由屠鹏飞负责起草管花肉苁蓉的质量标准,从此,解决了管花肉苁蓉作为中药肉苁蓉使用的法定地位问题,也为管花肉苁蓉的大面积栽培和和田地区肉苁蓉生态产业发展奠定了法律基础。
为沙漠撑起一片绿洲
为了做好肉苁蓉及其寄主植物大面积人工种植的推广工作,他决定多管齐下,提高当地政府领导和农牧民对种植肉苁蓉的认识。
从2000年开始,他多方筹集经费,连续组织在肉苁蓉的主产地新疆和田、内蒙古阿拉善盟、磴口县召开学术研讨会,至今已召开9届。
同时,他促成相关企业建立了2000亩示范基地,一边免费给农牧民举办培训班,一边让农牧民到示范基地参观学习。
在屠鹏飞及其协作组坚持不懈的推广下,已在新疆和田和内蒙阿拉善盟等民族地区种植肉苁蓉及其寄主梭梭、柽柳75万亩,治理了大片沙漠,创造了中国特色的可持续治理沙漠新模式。
但由于农牧民认识上仍然存在的问题,以及当时肉苁蓉种子质量存在的问题,不管是新疆和田地区,还是内蒙古阿拉善盟,肉苁蓉的种植普遍存在着只有面积,没有产量的问题,既没有解决中药原料的问题,也没有给农牧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而仅仅只有生态效益。屠鹏飞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屠鹏飞抓住机会,与多单位联合申请并获得首届国家科技惠民计划的支持,在于田县实施肉苁蓉特色药材科技惠民项目。
屠鹏飞每年六、七次奔赴于田。他说服县政府成立项目领导小组,将管花肉苁蓉的栽培纳入一把手工程考核。接着,集中培养管理和技术人员,培训农牧民。他还免费为农牧民发放处理好的优质种子,使种植户必须按照项目组的要求进行种植。
在屠鹏飞及其项目组的积极工作下,项目实施三年来,于田县肉苁蓉亩产超过100公斤,成为国际上寄生植物大面积种植并获得高产稳产的典范。
荒漠肉苁蓉栽培基地
记者在于田采访时,当地的农牧民竖起拇指夸这个项目非常适合他们,简单易学,种植肉苁蓉使他们富裕了。
“像这样的沙地,种植红柳5年后,就可以将其改造成良田。”前于田县林业局局长段宏平曾对记者表达对屠鹏飞教授的敬意:“屠教授的不懈努力,深深影响着和田地区大芸生态产业的发展,近十年来,和田地区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出现的30多万亩红柳绿色屏障就是有力的证明。”
时任和田地委书记闫国灿曾在接见屠鹏飞教授时表示:屠鹏飞教授牵头的惠民项目,是为于田县量身定做的好项目,既节水,又不用脑力且省劳动力(戏称“懒人作物”),农牧民有事干了,有经济收入了,生活条件改善了,社会就稳定了。屠鹏飞教授为和田,特别是于田立了大功。
2016年5月12日,于田县与北京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共建肉苁蓉试验基地揭牌。仪式上,于田县县委书记马志军在致辞中,高度赞扬了屠鹏飞教授为新疆于田做出的贡献:“通过以屠鹏飞教授为首的课题组二十六年不懈努力,于田县人工栽培管花肉苁蓉经历了从无到有、扩面增产、初成产业的发展历程,红柳大芸产业已经成为带动于田各族群众脱贫增收的重要支撑产业,也成为引领全县农业迈向现代化、产业化进程的朝阳产业。与此同时,随着17万亩红柳的定值,于田的自然环境不断改善。”
屠鹏飞深知,解决了管花肉苁蓉野生变家种和大面积高产稳产的一系列技术问题还远远不够,必须提升肉苁蓉应用价值,延伸产业链,才能使肉苁蓉生态产业健康发展。
他带领其科研团队开展了肉苁蓉系统的药理作用和开发利用研究。成功研制了治疗血管性痴呆二类新药“苁蓉总苷胶囊”,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一类新药松果菊苷及其片剂获得临床批件,治疗便秘的五类新药“苁蓉润通口服液”也已完成临床前研究。发明了优质饮片加工技术和高含量提取物生产技术,使加工后药材中有效成分含量提高5—10倍,大大提高了附加值,使提取物产品出口美国、日本和东南亚,并研制了肉苁蓉茶、复方肉苁蓉片、复方肉苁蓉胶囊、肉苁蓉酒等系列保健产品。
而今,内蒙古阿拉善盟年产肉苁蓉达到1500吨,新疆和田地区年产量达到4500多吨。项目累计治理沙漠540多万亩,有效防治了沙尘暴的发生,为阿拉善盟和和田地区构筑了一道道牢固的生态屏障。
研究技术的推广,有效地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生态文明、农牧民致富、地方经济发展、民族团结和边疆地区的稳定,取得了巨大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屠鹏飞的研究成果先后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科技进步奖(推广类)一等奖。
为此,屠鹏飞被授予内蒙古阿拉善盟荣誉公民和新疆和田地区科学技术特等奖。
他对工作怀有极大热情
他的精神感染团队每一个人
20多年前,中药届对肉苁蓉的研究几乎空白。对于屠鹏飞选择肉苁蓉作为研究课题,导师楼之岑院士支持他的决定。但是,楼先生也让他自己想清楚:肉苁蓉主要生长在沙漠,资源调查和样品采集都相当困难,你做好吃苦的准备了吗?
屠鹏飞坚持了自己的选择。面对十多天的路上颠簸,他毅然来到了南疆边陲于田县的荒漠之中。面对诸多困难和艰苦的环境,在多次放弃还是坚持的自我追问中,他毅然选择了坚持。屠鹏飞坦承:“去新疆做这些工作很辛苦,在碰到困难时,我也想过放弃,但一想到这些事做好以后,能够对当地脱贫致富发挥很好作用,我就选择坚持下来了。对事业而言,一旦做出选择,就要持之以恒”。
在沙漠做调研工作很辛苦,一待就是七、八天,条件艰苦的那个时期,吃饭饮水都是问题。一碗面糊,采一把沙漠里的沙葱,撒上去,屠鹏飞吃得很香,因为他找到了肉苁蓉。
一个来自于鱼米之乡的浙江人,自从与新疆联系在一起,他也改变了个人的饮食习惯,到了和田和于田,一大碗新疆拉条子,他吃得很开心,很满足,那感觉跟当地的农牧民没什么两样。
经常吃住在沙漠之中,由于条件艰苦,加之夜以继日地做科研,屠鹏飞早生白发,脱发也很厉害。对于工作辛苦,他说,人多吃些苦不可怕,这个过程是人生的财富,只有吃过苦的人,他才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决心。
屠鹏飞对工作的态度,让他的同事和学生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并潜移默化于自己的行动中。作为导师,他是团队的领航人。
北京大学医学部细胞楼四层,无数个夜晚,屠鹏飞办公室的那盏灯光,映照着漆黑的夜晚,那栋楼里的那盏灯总是最后一个熄灭。
屠鹏飞的学生、同事,对他的一致评价是:屠老师是一个平易近人、对工作富有极大热情、忘我投入的人;是一个做事认真、精益求精、并能持之以恒的人;是一个很民主的团队引领人;是一个亦师亦友的亲人……
记者曾随屠鹏飞教授课题组参加在新疆和田举办的肉苁蓉学术研讨会。
每次赴于田参观肉苁蓉基地,人群中,第一个走进基地里的一定是屠鹏飞,最后一个走出来的也一定是屠鹏飞。人们眼前的是一个衣着军绿色冲锋衣,头戴军绿色帽子、手端相机肩扛三脚架的背影,从基地里深一脚浅一脚地“跋涉”出来,他的身上、鞋上、甚至脸上都是沙土。这背影,有着一份科学家的担当,他扛起的不只是一副三脚架,更是北大人、北大医学人对国家、对社会的一份责任。
这广袤的沙漠里生长着不仅是帮助百姓脱贫致富、防沙治沙、维护社会稳定的植物——管花肉苁蓉,也是北大人、北大医学人对国家贫困地区百姓的一份大爱。
肩扛责任,心怀大爱。这也就是为什么屠鹏飞教授从1990年开始从事肉苁蓉系统研究与推广应用至今仍坚守在这一领域,兢兢业业,不断播种,不断耕耘,不断收获。他不仅限于做强个人的专业,也身体力行培养了年轻学子的科研态度和社会责任,更为广袤的沙漠撑起一片绿洲,为国家精准扶贫提供了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