坑潘手作的工作人员正在制作麻花。
传统婚俗展演、农产品展出、美食小吃汇聚、非遗展览、手作体验……5月初,一场乡村文化旅游节,让坑潘这个位于坞根镇东北面的小村庄走进了台州老百姓的视线。
大莱山中,千年古樟下,接踵而来的游客使这个偏远的传统村落呈现出盎然生机。8天时间,创造收益近200万元,吸引人流量15万人次。
从南宋时的古朴村落到“浙江最美乡村”,再到如今的“囍事坑潘”休闲乡旅目的地,坑潘村的老百姓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和经验,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画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囍事坑潘”,打造乡旅目的地
青山依人,绿水环绕,老旧的石头房子透着别致,古朴的木栅栏写满诗意。初夏,记者走进这个处于回龙溪与里洞门溪汇合之处的小村时,不由地被它的自然风光和文化韵味所吸引。
凭借着悠久的历史、浓郁的文化气息和优美的环境,2012年,坑潘村被认定为首批“浙江最美乡村”,由此为人所知。
由于地理位置远离城区,村里多数青壮年都选择外出经商和打工,留下的老幼妇孺以种植枇杷、杨梅等水果以及生姜、药材等谋生,收入十分微薄。
“有这么好的旅游资源,如何发挥它的价值,带动村庄致富?”过去几年,坑潘村党支部书记潘道舜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去年夏天,他心中终于有了答案。
“民间有句谚语:‘欲问坑潘在何方?樵夫遥指百丈樟。’”潘道舜告诉记者,在坑潘村有一株高30余米的千叶古樟,传承着村子从古至今的乡风文明,成为村里的标志性景物,“古樟树的故事,结合村里抬花轿、唱洞房经的传统婚俗,都可以成为我们打造‘爱情村落’的载体。”
潘道舜的想法,得到了负责坑潘村建设规划的温岭市规划研究院副院长方伟的认可与支持。在他看来,所有项目都必须以文化为载体,将一些物质的东西转化为精神的东西,坑潘具备了打造“爱情村落”的先天条件。
“乡村旅游目的地设计的重要一点,在于乡风文化和乡土文化的保留,增加乡村体验感,才会具有吸引力。”在考察了整个村庄后,方伟发现,除了古樟树和传统婚俗,坑潘村还有许多东西值得挖掘,“由乱石奇石堆砌而起的石屋群,散发着氏族聚居群体的古老建筑风韵;古法做糖、灰雕、手工帽等都是坑潘人独有的‘绝技’,既有传承性又有体验感……”
去年年底,经过村干部和规划设计师们一次次的商量,一个挖掘婚俗文化,集文化体验、休闲娱乐、艺术创作展示、文化传播等功能于一体的“囍事坑潘”休闲乡旅目的地构想跃然纸上。
村民回流,多种业态齐绽放
在“囍事坑潘”的规划图上,一街一谷一心的地理分布十分清晰。“喜市大街”以古风为主,开设时光邮局、爱情银行、月老庙、各类喜铺、青年旅馆等;“喜柿山谷”以自然为主,开设喜雨山房、玫瑰花房、爱情巴士、自然营地等;游客接待中心以咨询服务为主,开设小型咖啡吧、无边泳池等。
随着村庄建设的逐步推进,“囍事坑潘”的业态也日渐丰富。按照规划,坑潘村将朝着“爱情村落”“研学旅行目的地”“红色旅游观光点”三个方向引入业态,既留住传统特色,又融入现代元素。
“作为‘爱情村落’,我们不仅有婚俗表演,还希望引进更多婚庆产品、手工艺品等商家;古法做糖、传统糕点、灰雕、手工帽等独有手艺,可以以研学的方式实现分享体验;坞根是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二师的诞生地,今年6月份将推出红色文化之旅的游线,坑潘作为其中重要组成部分,将承载这条游线观光旅游体验以及餐饮等多个项目。”方伟告诉记者,目前已有婚纱摄影、珠宝定制、酒庄、邮局等13户商家入驻“囍事坑潘”。
从外部引入各种产业的同时,坑潘村也不忘对内进行人才和技术的挖掘。于是,越来越多的人才开始回流。
今年54岁的潘道林,18岁学做手工糕点,后来在红糖厂当糕点师傅。今年4月,在村集体的鼓励下,他回家搭了古色古香的门面,和妻子一起制作和出售麻花、姜糖等手工糕点。
“‘五一’期间试了个水,生意特别好,超乎我的预想,8天收入突破10万元。”潘道林难掩心中喜悦,他鼓励更多村民回到坑潘发挥特长一同致富。
潘道林这一尝试,振奋了不少村民的心。5月中旬,在村干部的组织下,37名坑潘村村民奔赴西塘、乌镇等地参观,希望借鉴外地经验,应用在坑潘村的产业发展中。
“我们村盛产药材,开一间专卖药茶的店铺,或许是个不错的选择。”村民谢大叔告诉记者,这一趟考察后不少村民都有所启发,“有的想开民宿,有的想搞文化衫印染,有的想开鲜榨果汁店,想法特别多。”
村民的参与度让潘道舜十分喜悦,如今的坑潘村,离他的设想越来越近。“景区将于今年10月1日全部建成,接下来我们将推出季节性文化节目,结合七夕、世界杯等焦点元素,以文化激活人情,让来到坑潘的人都能喜欢上这里。”潘道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