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治水,治人是根本

2018-06-04 09:38:32  来源:台州日报   作者:黄保才

时下,全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正“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紧锣密鼓地铺开,除了迎接上级检查,更主要的是为了防江河湖泊等水体返黑返臭,呵护好美丽水环境,让“美丽台州”实至名归。

事实上,经过近些年广泛深入持久开展“五水共治”行动,尤其是去年狠抓的“剿灭劣五类水”专项行动,台州水生态环境极大改善,域内水体大多变得清澈、美丽,人民群众对此有目共睹、感同身受。但毋庸讳言,少数河道、湖泊仍存在着久治不清问题,或者时清时浊,甚至返黑返臭,严重影响周边民众生产生活和身心健康。当下如火如荼开展的黑臭水体整治攻坚战,应该是作为民生工程的“五水共治”深化和升级行动。

治水,自古以来特别是农业社会,其本意是整治水利,疏通江河,避免泛滥成灾。但人类进入工业化时代后,治水被赋予了更多的内涵。2013年浙江省提出的“五水共治”,就包括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这五项,所谓五指成拳,立体治水,惠泽民生。

水既是生命之源,也生产之要、生态之基。这一点,对作为山海水城的台州来说,显得尤为突出和重要。一方面,台州江河纵横、湖泊星罗,水体众多;另一方面,台州却是资源型、污染型缺水城市。多水的台州缺水,貌似自相矛盾,令人难以置信,但细加分析,也就能理解了。台州缺水是人们生产生活过程中,和其他地方一样,没有善待水、善用水、善治水所致。改革开放以来,除了因为多台风灾害,我们不遗余力抓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在防洪水、排涝水方面取得卓著成效外,治污水、保供水、抓节水仍然任重道远。而后三者,根本的是人的问题。

治污水是“五水共治”最繁重和艰难的一项。水体遭污,变黑变臭,背后是人们未能善待水,是人们各种不良行为。企业主无视环保法规,肆意偷排工业污水;农民农业生产不当导致农业污水汇流河湖;居民生活污水因截污纳管不到位,就直排入河。因此,从治污水的角度看,治水,治人是根本。如果没有对人的行为进行有效约束,污染是处理不完的。只有约束人的不良行为,才能杜绝或减少污染发生。

从技术角度看,治污水,改变水质需要堵源头、清垃圾,对水体进行生物、化学处理即可;从外部约束看,治水需要通过法律、经济等多种手段并举。但这些手段无法根除污染,关键在于重塑人们的价值观,消除人们对污染的无意识化。任何外部约束都不可能渗入人的每一个生活角落,还是要靠人的自我约束。不一而同的集体排污行为,一定是扭曲的文化价值观念催生的。一个地方的水体遭污染,折射的是当地人心的污染。工业、农业生产者和居民,在处理污物污水的问题上,首先要厘清公地与私域边界,不被物质利益和一时方便所左右,而应该心存对自然与法规的起码敬畏,进而彻底改变不良生产生活方式。

治水,治人是根本。从另一个维度看,就是要求高质量建设治污水基础设施。所有工程都由人来实施完成的。工程质量有缺陷,势必影响治水效果。譬如截污纳管,由于工程施工粗制滥造,导致跑冒滴漏,甚至根本无法投用。这是有的地方可能出现水体返黑返臭的一大因素,有关方面不能不细加审察,督促建设施工者切实担责整改。

抓节水更是千家万户共同践行的应尽义务。面对缺水,社会公众节约用水的意识差,是不争的事实。这就需要普及缺水形势教育、节水技能知识,大幅提高浪费用水成本,多管齐下,假以时日,推动公众养成良好节水习惯。

只有人人善待水,善用水,达成人水和谐,我们生产生活供水保障才会长久无虞,台州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水城”。

相关链接

天台三门联手整治边界河道水质

责任编辑:丁楚兰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