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沙县小吃”“陕西肉夹馍”“重庆麻辣烫”等地方小吃风靡大江南北后,地方小吃一个接一个踏上“标准化”之路。日前,天津市餐饮行业协会成立煎饼馃子分会,后续还将制定天津煎饼馃子团体标准,为从业者提供煎饼的“正宗范本”。
据初步统计,目前天津2000家以上的煎饼馃子摊,每家平均卖出150份,一年总产值至少不低于5亿元。小吃虽小,做成了产业,必然会引起关注,进而出现“标准化”的冲动。
支持小吃“标准化”一方认为,这一做法更利于食品卫生,方便管理。该协会称,标准除原辅料、制作工艺外,还将设定卫生标准,比如要求从业者注意着装、戴口罩、入会许可证等。反对方认为,协会作为标准制定者看似有“正本清源”的考虑,实则是提升产业、控制市场的盘算。调查发现,此协会不是免费加入的,以煎饼馃子分会为例,“副会长单位以上500元一年,会员单位300元一年……”你要入伙,就得交会费,天津有2000多家煎饼馃子摊点,算下来,会费总数也不少。这意味着,协会的背后,大有背景。
那些让人们齿颊留香的传统小吃,正在各种规范、标准之下变得单调起来。本来,小吃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它的新鲜、特异,以及不同的口味。这种“不同”,不仅体现在与其他吃食不同,也同样体现在同一类小吃的口味差异上。好的小吃,绝非满大街的小吃摊都是一个味儿。这是中式小吃的特色所在,也是其难以“标准化”的根源所在。如果硬性规范、约束小吃,或许会克隆出一批小吃店,但很可能会以牺牲人的味蕾为代价。
笔者认为,一个良性的市场,一定是一个相对宽松的市场。不是说要排斥标准,而是要警惕那种打着“标准化”的旗号,搞“一刀切”垄断的做法。行业监管从来都是必要的,但看要管什么、怎么管。只要是合法经营,“各拉各的调”也没什么不好,大可不必标准化。只是,无论如何规范、如何标准化,小吃的特色一旦消失,克隆的店铺越多,就越有可能让消费者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