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①二排右二屈茝纕,二排右四屈蕙纕。 ②屈茝纕、屈蕙纕姐妹诗合集《同根草》。 ③④屈蕙纕手迹。
②
③
④
屈茝纕(1854-1940)、屈蕙纕(1860-1932)姐妹是近代台州著名女诗人。其父屈墨林家教甚严,亲自督课如严师。姐妹俩常常在一起吟诗唱和,诗作辑成《同根草》。时人赞之为“一双仙子凌风立”。
到了适婚年龄,众多求婚者踏平了屈家的门槛。但两姐妹七挑八挑,到了三十岁还未出嫁。后来,姐姐屈茝纕嫁给了临海清末著名藏书家葛咏裳,妹妹屈蕙纕嫁给了清朝时黄岩兆桥人(今属椒江洪家)帝师翁同龢的门人王咏霓。王咏霓和葛咏裳这两位姨丈,还是清光绪六年(1880)同榜进士。
屈茝纕、屈蕙纕姐妹虽生在帝制时代,却是一代新女性。她们于民国期间创办多所学校和教育机构,对台州教育作出了重要贡献。
3月18日,千禧读书会特邀临海彭连生先生讲述屈茝纕、屈蕙纕姐妹的故事。笔者摘录了讲座中一些精彩片段,以飨读者。
屈氏姐妹最大的贡献在于创办新学。
据史料记载: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临海县令孙燕秋(文诒)夫人,葛咏裳继室屈茝纕(1854~1939)(云珊),在临海巾山西北麓佑政庙内创设临海县女子高等小学堂,其妹王咏霓继室屈蕙纕(1860~1932)(逸珊)在黄岩县城创办崇德女子高等小学,自任校长。
作为妇女,他们能起到引领台州女性创办学校的先例,在台州教育史上留下了很浓重的一笔,非常了不起。
屈氏姐妹能在台州创办新学除了受时代风气的影响外,不得不说,很大一部分还是受了她们丈夫的影响。
屈蕙纕在其诗集《含青阁诗草》中的《偶感》一诗写到:“骅骝拔萃出风尘,门户何分旧与新。匡济果能求实学,捧心岂独效西颦。筑台已见招贤士,折槛应当表直臣。青史千秋金鉴在,好抒忠悃答枫宸。”表明不管是新学还是旧学,都要兴办学校、培养人才的强烈愿望。
我们都知道屈蕙纕丈夫王咏霓,进士出身,光绪两代帝师翁同龢之门人,曾出使法、德、美、意等国,才华横溢。光绪二十二年(1896),王咏霓担任安徽凤阳知府,此后相继署理太平州知府、池州知府,筹建池州府中学堂,出任安徽大学堂总教习,高等学堂、法政学堂编纂、存古学堂提调等职,在安徽近代教育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
不难看出,屈蕙纕创办新学的想法应该是受了丈夫的影响。如果不是王咏霓的经历,普通人家的女子也不一定有这样的胆识。况且王咏霓晚年提倡实业教育,屈蕙纕又讲求的是实学,夫唱妇随,不言而喻。
再来讲讲屈蕙纕创办的学校。民国10年(1921)八月,屈蕙纕自己担任校长,在文庙创办了黄岩县立崇德女子高等小学。第一届就招了12人,学制两年。民国12年(1923),因为经费紧张,崇德女子高等小学停办了。
民国14年(1925)复办,校名改为黄岩县立女子师范讲习科,招收高小毕业生入学。
1932年,屈蕙纕过世。
屈蕙纕是台州近代女子教育较早倡导者。她晚年醉心教育事业,贡献巨大。临逝世前,她因病辞退,作《留别崇诚女校学生》诗云:讲学崇诚十一年,愧无成绩绍薪传。潮流未解趋时俗,气节惟知慕昔贤。多谢诸生苦挽留,病躯端合早归休。从今省却经营力,转觉身闲得自由。
从诗中我们可以知道屈蕙纕办学并未随波逐流,而是诚如其《偶感》所说,“门户何分旧与新”,兼容并蓄,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而教育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