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天仁伟三兄弟: 那些年,路桥小商品市场的“布料大亨”

2018-06-21 10:29:04  来源:365体育官方中文版-台州日报   作者:陈洪晨

上世纪80年代,王天行、王仁行、王伟行三兄弟在路桥小商品市场开办时装、花布展销,生意红火。赶时髦、追新潮的年轻人不禁驻足掏腰包。叶心源摄

三兄弟的家庭合影,分别摄于上世纪60年代初(左)和今年4月(右)。

图片由采访对象提供

人物名片

王天行、王仁行、王伟行三兄弟,1947年、1950年、1957年出生于路桥。改革开放后,他们看准时机,南下广州、温州等市场经济起步早的城市,了解行情,探索潮流;北上上海、宁波等地寻找货源,采购布匹。

1982年6月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最早的小商品市场——路桥小商品市场诞生于永跃村,他们是第一批入驻的商户。1984年,他们以三兄弟的名字注册了“天仁伟服装鞋帽公司”,在市场里展销布料,生意红火。

上世纪80年代末的一个秋天,宁波鼓楼附近失火,大火烧光了宁波第三针织厂仓库里的所有库存。这家国营大厂一时间陷入资金难以周转、濒临倒闭的境地。路桥一家名为“天仁伟服装鞋帽公司”的企业,拿出厂里所有资产20万元,作为预付货款支付给宁波第三针织厂,帮助其恢复生产。

火灾发生后的第三天,台州商户的这一义举被《宁波日报》报道,他们就是在路桥小商品市场里卖布的三兄弟——王天行、王仁行、王伟行。在商海沉浮半生,除了换来改变生活的财富,他们还留下了“信”“义”二字。

东躲西藏的缝纫机头

1947年,王天行出生于路桥十里长街的祖宅。四个月后,他被母亲带到金清镇的外婆家生活。此后,这个家庭又有四个孩子出生,老三、老幺是妹妹,老二、老四是弟弟王仁行和王伟行。

父亲王正舜在黄岩羽山乡当校长,因乐善好施,后来被推选为副乡长,母亲在金清镇教书。相对宽裕的生活条件,书香门第的良好氛围,五个兄弟姊妹在金清镇度过了无忧无虑的童年。

1970年,他们的命运被改写。

为了响应知识青年下乡的号召,王天行、王仁行被下放到金清镇的腰塘公社。那年,王天行刚读了一年初中,王仁行小学毕业。因为大哥、二哥上山下乡,王伟行得以读完初中,并在1972年被招工到黄岩县塑料制品厂,捧上了国企“铁饭碗”。

在40多年后的今天,71岁的王天行回忆起知青岁月仍是历历在目,“当时吃住都在公社,每天从事农业生产,但挣的工分很少,满足不了生活”。

农闲时,勤劳的王天行偷偷学了裁缝手艺,咬牙花一百元买了台缝纫机,在公社里给人量体裁衣,赚起外快。

“当时,粮油、煤油、布料只能到镇上的百货公司买,理发、裁缝都在合作社里统一供应,个体户都是偷偷摸摸的。”但合作社时常收了村民的布料,好几天排不上队做衣服,王天行手艺好,为人热情,制衣价格也便宜,村民们爱找他做衣裳。销路打开以后,王仁行也跟着大哥学会了裁缝手艺。

公社干部们知道有人偷摸着做裁缝、做剃头匠、做木工、做泥水匠,体谅他们工分少,平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上头“搞运动”的时候,就不得不到他们家里查抄“作案工具”。

那段岁月里,王家兄弟有时带着缝纫机头东躲西藏,有几次缝纫机被没收到公社,人也被叫去批评教育一顿。“风头一过,他们又会把剃头刀、缝纫机还给大家。”王天行回忆,腰塘“山高皇帝远”,公社干部们通情达理,兄弟俩还算幸运,“要是在镇上被查到,就倒大霉了”。

有胆量的人先下海

回到城里已是1980年,两兄弟都已成婚。王伟行娶了一位在国企工作的姑娘为妻。

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大地,但新芽破土而出的力量却久久没有攒聚起来。

王天行回忆,当时不是人人都能做个体户,兄弟俩当了十年知青,才有资格成为合法商户。他们要贩卖东西,必须先到一个叫“打击投机倒把办公室”的地方登记。

王伟行也坐不住了,不安分的神经不断跳动:“我的太爷爷、爷爷都经商,我也很想搏一搏。”当时,他在厂里当车间主任,生产、销售都是一把好手,厂领导起初不同意他走。他坚持说:“这事有政策依据,你不能不放人。”就这样,夫妻俩双双办理了停薪留职,投入创业大潮。

王天行和王仁行都是裁缝出身,对布匹的色泽、面料和潮流独具慧眼,王伟行又颇有生意头脑,三兄弟决定合伙经销布料。他们南下北上,考察市场。“当时,人们生活稍稍宽裕了一些,但物资仍然十分匮乏,许多东西只能到百货公司买,甚至根本买不到。所以销路不是难题,只要有货源,片刻就能卖出去。”

他们进货后,就在十里长街附近的灯光球场摆摊贩卖——果真如他们所料,这些色泽鲜艳、花色时髦的布匹大受欢迎,往往半天甚至几个小时就售卖一空。

1980年以后,路桥十里长街一带卖杂货的小摊越来越多,逐渐有了一定名气,人们从临海、温岭、玉环等地赶来选购。1982年,在永跃村一块3000平方米的空地上,村民们自己动手建起了市场——路桥小商品市场。这是有文档记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最早的小商品市场,有人称它是浙江乃至全国小商品批发市场的“先驱”。

三兄弟在球场摆摊时,已是“明星”小贩。1982年6月4日,小商品市场正式开业,他们成为第一批入驻的商户,拥有5间门面,成为当之无愧的“布料大亨”。

1984年,全国小商品市场工作会议在武汉召开,关于兴办小商品市场的政策终于有了肯定的明确信号。当黄岩县工商局副局长将政策依据捎回台州时,路桥小商品市场其实已经闷声不响地办了整整两年。

路桥小商品市场的首批商户,是改革开放的历史画卷里,“有胆量的人先下海”最好的例证。

个体户登上历史舞台

1982年,三兄弟到上海物色布料,遇到一位供应商说只卖给国营大厂。尽管当时已默许个体户经营,对方仍十分谨慎:“没看到红头文件,不敢卖,怕犯错误;等文件到了你们再来,到时不卖给你们是犯错误。”

在这样的夹缝中,三兄弟凭着诚信与重情义的口碑,仍在宁波、杭嘉湖一带找到了稳定的货源。“我们那时候一身闯劲,过了年,别人都是初八出门,我们初二、初三就出门进货了。”

1983年,个体户偷偷摸摸进货的困局有所改善。最令他们振奋的,就是参加了宁波纺织局主办的全国纺织订货会。

那年,三兄弟受供货商宁波浙东针织厂邀请赶赴会场。开幕式上,宁波市的一位领导在讲话结束时提到:“今年我们特地邀请了一家个体户参加订货会……”会场顿时沸腾了,全国各地来的代表们左看看,右看看,搜索三兄弟的身影,要他们起身露面和大家打招呼。三人顿时懵了,原来这场订货会,受邀的都是北京、上海、天津等全国各地的国营百货公司,他们是唯一一家个体户。

三兄弟的生意越做越大。1984年,他们注册了“天仁伟服装鞋帽公司”,由黄岩县工商局批准发放了全县第一张以个人名义开公司的执照。

1988年前后,服装布料市场起了变化,三兄弟分了家。王天行夫妇在祖宅里再卖了几年布料,便结束从商生涯。王仁行夫妇转战北京,卖起了小商品,直至去年才回到路桥。王伟行则改行开小炒店,亲自掌勺。三人都依靠勤劳与拼搏过上了幸福的小生活。

如今,三兄弟子孙绕膝,安享天伦之乐。他们说,改革开放初期就一头扎入时代洪流,是因为开拓进取的精神、振兴商贸的愿望,从古至今都流淌在路桥人的血液里……

责任编辑:丁楚兰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