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老俞传奇

2018-06-21 11:01:32  来源:365体育官方中文版-台州日报   作者:任 健 李 平/文 王有献/摄

俞玉林闲暇时总爱到乌岩头村民俗博物馆转转。

[核心提示]

?1980年,15岁少年带着3分钱离家,徒步93天,从黄岩到山西,是怎样的人生体验? ?30多年深耕农业种粮造林,从种粮到跨省造林,是怎样的一种坚守? ?年过半百,积累了上亿财富,如何安排人生下半场?

乌岩头村出名了。今年年初成立的全国首家乡村振兴学院——同济·黄岩乡村振兴学院(南校区)就坐落于该村(北校区位于黄岩屿头乡)。不久前,央视也曾报道了乌岩头村从空心村到生态村的蜕变。

与乌岩头村一起出名的,还有四年前返乡的俞玉林。

乌岩头村位于黄岩宁溪镇。走在村里,53岁的俞玉林被村民统称为“老俞”。几年前,老俞看上了宁溪、上郑一带的好山好水,开始投资。老俞最初的投资是在乌岩头村租下占地3亩的清朝四合院,办起了民俗博物馆(免门票)和民宿。更大的动作是,在上郑乡垟头庄村征租黄岩山一带,搞综合性山水一体乡村旅游。如今,一些项目已初现雏形。

6月12日,记者在乌岩头村民俗博物馆见到了穿一身土布衣衫的老俞。

解惑 老俞何许人?一个农民靠什么赚这么多钱?

老俞,俞玉林,1965年生于黄岩院桥一个大家庭。由于生活艰难,老俞很小就成了家里的主劳力,前后只上了不到两年学。

15岁时,父亲给了俞玉林3分钱和一个信封,让他投奔亲戚。小男孩一路风餐露宿,徒步93天,找到了信封上的地址——山西大同一个煤矿。

在煤矿苦熬两年后,一位年龄相仿的宁波人带着俞玉林离开了煤矿。两个年轻人身上的钱加在一起只有80元,舍不得乘车更谈不上住旅社,他们日夜赶路,5个月后,到了新疆。

与工友在新疆一农场落脚后,俞玉林跟着老场主安心耕田种粮。4年后,农场主赚足钱返乡了,便把4000多亩农场转赠给了俞玉林经营。

接手农场后,老俞不断扩大种植版图,从新疆到山西,从山西到东北三省。除了种粮,更多的是植树造林。“面积有多大?”老俞憨憨地笑了:“还真不知道,只知道开车绕一圈要两天时间。”

老俞成为最先富起来的那拨人之一。2003年,老俞受邀参加了在人民大会堂举办的“中国城市森林建设研讨会暨经验交流会”。老俞是与会者中唯一的农民。

回归 少小离家老大回,归来依旧是“少年”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随着年岁的增长,思乡心切的老俞悄悄回到家乡黄岩。经过考察,他看中宁溪和上郑这两个黄岩西部乡镇。

15岁出门,50岁回归。2015年,老俞在山水间开启了传奇人生下半场。

老俞回归的第一站是乌岩头村。民宿、民俗博物馆、土菜馆……沉寂的小村庄渐渐有了人气。

在民俗博物馆,老俞领着我们一间间参观,馆内的1700多件藏品都是他1996年以来在新疆、山西、内蒙一带开着小货车挨家挨户收购来的。

午后,老俞带我们去看他口中的“更大的投资项目”,也是上郑乡政府的招商引资项目。坐在车里,一边是青山绿水,一边是古朴的民房。耳畔是潺潺流水声,眼中是深深浅浅的绿,时间一下子慢了下来。

约摸一刻钟,车子到了上郑乡垟头庄村。“入口处将建停车场。这个村黄岩山一带方圆好几公里被我征租了。”老俞告诉记者。

沿溪行,不断有村民跟老俞打招呼。溪边,不少村民正在垒石块。一路上,不抽烟的老俞,给村民递了无数次中华烟。

“这里将建1700米长的水上乐园,先平整好溪岸,再清理溪底部的垃圾和淤泥。这里的溪坑最宽处有70米,大部分有二三十米宽,村域内总长约3000米,长年有水……”听着老俞的介绍,远远看见园中错落有致的大型变形金刚玩具。老俞说,那是儿童乐园,还有淘气堡,已经开始试营业。儿童乐园旁边,是国防教育基地和CS对抗赛基地。

不觉到了黄岩山脚下。据历代史志,黄岩县之名,与县西黄岩石有关。《太平寰宇记》记载:黄岩山,以其山顶有黄石,故以名之。

入山门,一面黄色的旌旗迎风招展,上书“替天行道”。拾级而上,山路边是水浒108将塑像。这些“人物”,从设计、成像、选材到监制、运送、摆放以及人物简介,都是老俞亲力亲为。

记者问,投资黄岩山得花多少钱?老俞举了个例子,从山脚到山顶一个来回需要两个小时,石阶材料是从福建运来的,石条单价190元,车辆运费单价170元,再加人工运费、辅料费等,老俞笑问:“是不是比直接铺百元大钞费很多?”

变形金刚、水浒108将,国防教育基地里花重金买下的飞机、坦克、火箭,这些都是男孩子们喜欢的,也是老俞童年时的梦想。少小离家老大回,归来依旧是“少年”。

当下 全身心打造乡村旅游项目,造福一方百姓

老俞很忙,一路上的交谈不断被电话打断——一批批官方非官方人士联系参观事宜。老俞基本上来者不拒。

老俞说,水上乐园的规划图由杭州一家设计公司设计,目前接近尾声。接下来,将把更多精力放在“56个民族村特色景观再造”工程上,这个工程计划4年完工。

“那得再投多少钱?”记者的问题还没出口,老俞解释开了:“我不会贷款搞项目,乡村旅游投资大、回报期长,如果不是自有资金,很容易资金链断裂变成半拉子工程。我的钱来自土地,用于土地,这是财富的最好归宿。”

回程路上,老俞领着我们参观了新落成的文化礼堂,这是一幢临溪的二层楼小楼,一楼有厨房、活动室,二楼有大小会议室,大会议室可容纳150人。老俞说:“下阶段将不定期邀请专家、学者来作讲座,村民不出村就能长见识。”

“你们不急着回去吧?我想带你们看看村里的奇树。”面对老俞殷殷的目光,我们不可能拒绝。在一间破败的民房前,我们见到了“奇树”——700年树龄的红豆杉。“相传这株红豆杉至今只结过两次果。第一次结果后,没多久有人考上了北大,第二次也一样,也是北大。”看得出,没怎么上过学的老俞,对北大的崇敬。

我们快要上车时,村里一名七八十岁的老人拦住了老俞:“听说你要去温州了?你不要走,好不好哇?”老俞递给老人一支中华烟,宽慰他:“我要留在这里的,放心。”原来,有人邀请老俞去温州投资旅游,老俞根本没答应,这事就传开了,让老人担心上了。

[记者手记]

“我只是在做喜欢做的事”

任 健                 

采访俞玉林,既对他的经历感兴趣,同时又有诸多疑问。

投资乡村旅游,绝非轻巧的“情怀”二字可以概括。

从宏观上讲,土地流转尚未成熟,公共服务能力有待提升,旅游开发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需要平衡。

从自身方面讲,是否有足够的资金支持,专业水准和管理水平能否匹配,如何处理各方利益关系等,都需要牵涉大量的财力物力人力。

从目标导向看,项目建成后,会带来多大的人流量、消费量,可以承受多长时间的高投入低产出等等,都是问题。

记者的所有问题,在老俞看来都不是大问题。

他说:“我只是在政策许可和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喜欢做的事情。而且,属地政府宁溪镇政府和上郑乡政府都非常支持我返乡投资,这让我更有信心继续做下去。”

每天凌晨四五点,老俞起床,烧水、阅读、写日记、遛狗。老俞说,他很享受这一小段独处时光。

网络上有人称老俞是传奇,是中国最牛农民。对此,老俞的态度是,我不是传奇,更谈不上最牛,只是遇上了好时代,做一些振兴乡村、帮助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的事情而已。

“生命是个奇迹,为了这个奇迹,要不断地努力。”

“所有的树木,不管生长在田野还是山峰,都保持着向上伸展的姿势。”

“我喜欢与自然对话。”

老俞的微信朋友圈里,有很多类似的感悟。

老俞还经常以古体诗的形式记录事件和心情。

老俞不谈情怀,但并不妨碍他有情怀。

责任编辑:余彩虹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