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居寺
东官河,不息地流淌着,一弯又一弯,一村又一村。河流漫过河床,也漫过人烟。
有人烟的地方,就有故事。
当东官河流过江口流域,进入现黄岩区江口街道山下郎村时,关于石的故事与寺院的故事,让历史变得扑朔迷离。
山下郎村,居方山支脉(永宁山)白龙山的余脉,朱红色的沙岩因了朱砂堆悠远的采石史,织满了神话与民间传说。
从唐代始,一座名叫朱砂堆的采石场,开启了山下郎村的财富之旅。
唐上元二年(675),黄岩建永宁县,筑城的历史开始。那时的县城,周回九里三十步,又云周回四百五十步。城墙的石材何处来?就近取材之便的朱砂堆无疑是个最好的选择。从现存江口山下郎村、黄岩城区仍有遗存的石板屋及黄岩古城墙建设史中,我们是否可以联想:那时筑城、建房及铺路、造桥、修渠,石板、石条的用量极大。历史记载,明初,因倭患频繁,民常遭劫杀,明威将军方明谦(黄岩人)向朱元璋建议,在东南沿海建卫所,拆黄岩城墙,将石料运往海门。黄岩县城进入“木城时代”,后致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倭寇破木城入街巷,县城沦陷。从明朝直至民国,黄岩旧城墙几度兴废,一座县城的兴盛,与城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也与朱砂堆采石场兴盛有关。历史记载,清朝时,朱砂堆采石场进入了发展的高峰。
当采石场最后成为历史,人们发现,千年时光,石匠们留下了百米深的石仓和几十个洞穴相环的人工瑶洞。历史的传说与现实的景象又揉合在一起。当地人口口相传洞左有龙潭,黄龙蟠居,因而得名蟠龙洞。洞内有大小仓潭廿六口,盘迥曲绕,通幽深处,宛如水殿龙宫。仓潭积水最深者达四十多米,碧水深潭,回声隆隆。潭壁的天然壁画,总数有67幅,单幅面积最大的有216平方米。这不正是最好的旅游资源吗?“仙人画壁”、“大世界基尼斯之最”是后来赋予天然壁画的名称。凤凰涅槃、一犬嬉双兔、有鸟静思图、妇人喂犬图……一个个充满想象空间的名称,又为天然壁画赋予了文化的意蕴与想象的空间。“给我一天,还你五千年”,是1995年开始开发“中国帝王雕塑博物馆”后提出的旅游口号。
从朱砂堆到锦绣黄岩,后又改为黄岩石窟,关于石头的故事不停地在书写着。
隐居寺:有宋高宗避难之传说
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我又踏上了寻踪隐居寺之旅。
寺在,在山巅,可远观。
当朱砂堆开采的石匠们用简单的工具在沙岩上响起开石的声音时,数十年过去了。时光转到唐肃宗至德三年(758),有僧人在山顶上建起了一座名叫朱砂寺的寺院,后改名隐居寺。
《宋史·高宗纪》,南宋建炎南宋建火三年(1129),高宗赵构经章安,渡椒江,在现江口一个村庄上路,再向南遁,赵构曾驻足上路的村,村名后改为上辇。民间相传,蟠龙洞一侧景色迷人的鲤鱼湾曾是宋高宗赵构的避难之所。高宗在朱砂堆顶上的朱砂寺小住两天,以解舟楫之劳顿,离去时在壁上题“隐居”两字,寺亦因之改名隐居寺。这样的传奇在周边多有流传。如黄岩的放橘灯民俗,路桥地名的由来,江口圣来桥的由来,无不与高宗南逃相关。
我到达了隐居寺的山门,天王殿、地藏殿、大雄宝殿……一栋栋殿宇矗立。寺内,巨木四处堆积,新的寺院建筑正在施工。生逢盛世,佛殿又在建设,信众的愿望将留下印记。这个从唐朝始建的寺院,历经各朝各代兴废,终究传承下来。如清嘉庆十二年(1807)的重修,建国后的初废,1975年当地信众自发集资重建大殿,1983年华西法师任住持,后陆续扩建……佛寺的起起落落,与时代、与国运,也与人们精神上的信仰等如此交织在一起,难以说尽。太阳正在落山,红日澄净,一天又一天,轮回不息。
山在,寺院也在。唐风宋韵,清风明月,木鱼钟声,燃不尽的香火,说不尽的礼佛,道不尽的人间悲欢,轮回的佛事,在此上演着。
不远处,东官河、椒江仍在不息地流淌着,关于石与寺的对话,一刻也没有止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