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壁洞内景
仙居双庙乡西山,是一座平均高度不过百米的矮岭,但因崖背上留有“仙人脚印”,常觉仙气氤氲。
双庙的秀溪,是永安溪水脉的一条二级河流,水流清浅,下游段环绕西山,连出两处“龙的传说”,更添几分灵韵。
“龙”的遗址——龙洞
这个石洞就在秀溪与永安溪的另一条支流朱溪港的交汇处附近,被当地人称作“石壁洞”。洞口不宽,约四五米,但高至少有15米,呈椭圆形,远望去像一个结在崖壁之间的蚕茧。
洞内岩壁垂立,肃静威严,向内走30步左右,洞身就突然变窄,再往里30多步,洞身就只能容一个小孩猫身钻过,里面漆黑一片,大多数人是不敢往里钻的。但这个山洞幽暗的环境,倒正合了蝙蝠的心意,自然就成了蝙蝠家族的天然乐园。白天很少见到它们,只有洞底铺着的一层厚厚的蝙蝠粪,宣告此处主人的身份。于是此洞也被人们唤作“蝙蝠洞”。蝙蝠这个名字在现代影视作品中,往往透露着神秘而恐怖的气息,但对仙居先民来讲,它包含更多的是吉祥之意。在民间古建筑中,常常见到倒挂的蝙蝠雕刻,意为“福到”!如此,石壁洞倒是一个吉祥喜气的“福洞”了。
关于这个神秘洞穴的来历,传说是以前有一条龙,因为整天吟啸,嘲弄天庭,被王母用一株株巨大的石笋,残忍镇压在西山。此龙没有屈服,在山下暗自修炼,历经千年寒暑,终于法力大增,一日破壁飞升,訇然一声巨响,惊动了巡值此处的哪吒。三太子见状急忙祭出金刚圈,将龙降服。而龙脱困飞升之处,就留下了这个神秘的洞穴。先人们总是善于用丰富的想象,为神奇的山水配上绚丽的传说,回馈造化的恩泽,使后人津津乐道、口口相传,丰富了一代代人的精神生活。
那么,这条龙被降服后,呆在哪儿了呢?原来它从石壁洞沿秀溪溯流而上,盘护在了前方狮子岩的脚下。只见它昂首张口,继续仰天长啸,倔强地向不公的天庭发出抗议。这块愤怒的“龙嘴”石,栩栩如生,尤其是上、下颌比例恰到好处。“龙嘴”前方山脚,还有一块四米多高的大圆石,状似龙珠。若不是这些山石长在野外山间,还真让人怀疑是由某位石雕大匠精雕细琢而成。
风水先生与财主
这里也流传着第二个更为精彩的“龙的传说”。
相传这处“龙嘴”是块风水宝地。以前这张“龙嘴”部位,不仅有上下“颌”,中间还有一条“舌头”,整个看去更像活生生的龙。在“龙嘴”所朝的方向,有一个极富名望的村庄——下翁村。该村有户财主人家,正是受了这块龙石佑护而兴旺发达。但这财主不善不仁,尤其对待穷人,总是恶语讥讽,甚是可恶。一天,财主不知何因,将在他家放牛的穷娃娃责骂了一顿,还将放牛娃赶了出来。饥肠辘辘的放牛娃边哭边走,路上,遇到了一位风水先生。
风水先生得知财主的恶言恶行后,义愤填膺,便决定好好“开导”下财主。他送给放牛娃一个糯米团,让他吃了剩一点,拿到西山脚下“龙嘴”处,将糯米涂抹到“龙舌”上。然后,先生到下翁村,自告奋勇为财主看风水。财主自然满心欢喜。
先生一番勘察后,对财主说:“你家风水漏财啊。”财主慌忙问究竟。先生道:“西山脚下的石龙与你反冲,要破你家财气的,这条龙每天都在用你家的物、吃你家的米,但保佑的都是小硐那边的村庄,所谓‘吃下翁用下翁,拉尿拉屎荫小硐’,不信,你明天早上去‘龙嘴’处看看,那里还粘着从你家偷来的糯米呢。”先生慷慨地大泄“天机”,急得财主一宿没睡。第二天一早,财主就带着仆人到“龙嘴”处查验究竟。一看,果然在“龙舌”上看见黏着的糯米。财主气急败坏,赶忙找风水先生求问化解之方。先生指点道:“不慌,只需将龙舌敲碎即可,但要记得滴上狗血,防其再生。”财主马上依计行事。结果“龙舌”一断,龙脉亦断,财主家当夜就遭遇大火,全部财产付之一炬。
这是个极富正能量的传说,教乡人助人向善,不要嫌贫欺弱。可能正是鉴于这块龙石的灵性,有僧人就专门选择龙石下方,依山修建了一座寺庙,“龙珠”恰好被围在寺庙中间,自然成了庙中神器,引得香客满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