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峙方塘
五峙石雕洗脸盆
五峙云影教院
传灯大师重建天台高明寺祖庭后,先后在江浙闽建立了十二个天台宗小宗讲香堂。黄岩五峙云影教院为十二小宗讲香堂之一,为黄(岩)太(平)两县台教之祖堂
余烟尚忆第三生,大智长燃照化城。百丈炉中应有火,九华市里却无明。
东山石解生公语,南海人传绣佛名。今日送君归华顶,茶昆流影自含情。
这首诗题为《送传灯上人归天台》,录自蔡荣名《芙蓉亭诗钞》,当是传灯法师到黄岩弘扬佛法时的送别诗。
蔡荣名(1559~?),字去疾,别字簸凡,黄岩人,出身书香门第“西桥蔡氏”。《中国人名大辞典》说他“少负奇才,以古文辞自许。王世贞延为上宾。”
释传灯(1554~1628),俗姓叶,号无尽,别号有门,龙游人。十九岁削发为僧,随谒百松法师开讲法华经,心领神会,听《楞严》后,半夜入室问楞严大定之旨,百松大师知道他已领悟楞严内涵,遂收为传人,以金云紫缕袈裟付之,从此,传灯大师一生践行和合文化。《天台宗列祖传》说他是天台宗三十祖,他自己说是“传天台教观十九世孙”。
另建祖庭为“和合”
天台宗为中国佛教第一个宗派,创立于隋代,鼎盛于唐朝,尊西方(印度)龙树尊者为祖师,四祖智者大师创建天台国清寺祖庭,五祖灌顶集大成者。高僧灌顶,章安人,称“章安尊者”。随着宋明理学之崛起,禅宗,净土宗,天台宗“三国”争雄,此起彼伏,推动宗教文化和谐发展。天台宗虽屡次中兴,但已“教宗天台,行归净土”。万历时,连国清寺也已沦为他宗道场。传灯大师学习寒山拾得,践行和合文化,以教派和睦为重,不去争夺祖庭国清寺,避免了教派间的一场腥风血雨。而是另辟蹊径,重建高明寺祖庭。
高明寺为智顗大师创建十二道场之一,名“幽溪道场”。传灯《天台山方外志》记载高明寺:“嘉靖间,居僧失守,寺随田废,迹之不可泯者,唯石经幢;神之不可欺者,唯玄应君。而万历丙戌春,(传)灯因访大师遗迹,一睹兹山,即有终焉之志。乃谋於檇李冯太史开之,公菩萨宰官,不忘佛嘱,即捐奉金赎而施与。丙申秋始谋建大殿及以僧房,焕然一新。四明屠仪部长卿为作《祖堂记》,备述其事。”屠隆《祖堂记》追溯了天台宗的兴衰史,认为传灯重立天台祖庭,“嗣智师之法衣,弘台宗之绝响”;“上弘祖法,下烁群蒙”,使天台宗再盛于东南,其功“庶几章安”。
小宗祖庭遍布江浙闽
传灯大师重建高明寺祖庭后,把天台宗发扬光大,到处播种和合文化的种子,先后在江浙闽建立了十二个天台宗小宗讲香堂。黄岩五峙云影教院为十二小宗讲香堂之一,为黄(岩)太(平)两县台教之祖堂。
五峙云影教院旧名“瑞相院”,俗名“五峙堂”。陈耆卿纂《嘉定赤城志》:“瑞相院,在县东南七里方山上。唐大中六年建,国朝治平三年赐额。有辟支佛牙。”瑞相院自创建以来,至黄岩知县袁应祺编辑万历《黄岩县志》,历尽沧桑,不温不火。直到传灯大师到此弘扬佛法,信众和合,顿时名声大噪。
传灯《五峙云影院天台祖堂小宗记》把前因后果说得清清楚楚。先是林国材(邑城横街人,万历五年进士,潜山知县)首事募资,瑞相院“古刹重兴”,邀请大师讲经,林国材在邀请书写道:倘蒙慈允,“则紫阜双云之浮屠数级将拔地拄天。”传灯大师至少两次到过五峙堂。第一次,“万历甲辰(1604)讲《楞严经》於兹院”。第二次,万历丙辰(1616)仲冬,譔“天台祖堂小宗记”,封五峙云影教院“为黄太两邑宗台教者之祖堂”。“小宗记”还阐述了寺院改名的原因:“以院前有方塘圆池,源头活水瑟瑟东注,厥色清湛可以鉴毛发,天光云影,每徘徊於其间,类朱夫子考亭之上妙高峰顶境状,故名。”前几年有文章说朱熹的“半亩方塘一鉴开”写的就是这里,此文可以正视听。
向往和合邑人不辞山高路遥
传灯大师五峙堂开讲,邑人不辞山高路遥闻风而动,缙绅名宦比肩接踵,和和睦睦,修身向佛。这中间就有蔡荣名的身影。你还别说,这蔡荣名对佛教还颇有些研究,开首的送别诗就满是佛理。第一句“余烟尚忆第三生”说的就是传灯著述《净土生无生论》。蔡荣名与传灯大师结缘应在他天台游时,有诗为证:“双涧望中开,十年三度来。白云迎旧识,丹竈长薪苔。···山僧殊未厌,从尔学无生”。
蔡荣名的铁杆“驴友”是蔡宗明,两人如影随形。这两人有点意思,年龄差不多,辈分却差一
辈。荣名是蔡馀庆的曾孙;宗明是蔡馀庆的孙子,蔡绍科的儿子。蔡馀庆与王启同年为成化丁未(1487)进士,官至山东参政,祖上与黄绾上代有姻亲。蔡绍科与黄绾同辈,蔡宗明与王世贞长子王士骐、董其昌同年为万历十七年(1589)进士。这次传灯大师五峙开讲,既然有蔡荣名,当然少不了蔡宗明。《天台山方外志》紫阜山讲经还天台蔡宗明赠:
拥锡西来日,繙经北去时。高天法云影,落日朔风吹。
路断霞标见,山空木叶迟。浮生吾已觉,汗漫远相期。
这是传灯大师亲笔所记,他写的是“紫阜山讲经”,蔡宗明诗中说“高天法云影”,应该是经紫阜山口到五峙堂讲经的。蔡宗明的老爸蔡绍科亦是热心慈善有佛缘的人。嘉靖四十四年(1565)邑人王铃撰《永宁山双塔记》碑文,大理府知府蔡绍科篆额。“双塔”为邑城风水塔。王铃在“双塔记”中说:“永宁山东障大海镇吾邑,山有紫阜二峰高耸云端,土人每望霖以云含二峰为喜候,故二峰咸蒙云名,而堪舆家以兹山得二峰为奇,宋南渡来塔湧其巅峰益奇。余尝考论往昔,吾乡朝野人文率于有塔时为盛”。
石城县知县邑人项汝廉与传灯大师和蔡荣名都有缘分,为大师“天台祖堂小宗记”碑刻书丹;为蔡荣名《芙蓉亭诗钞》题诗,
他和林国材都是邀请传灯大师讲经的发起人。林国材就有送别诗:
解印归来卧白云,风尘总不到松筠。身从宝盖依华座,手散天花听梵文。
五峙法空霞作绮,一龛慧月虎成群。总知随处皆莲土,何事幽溪两地分。
除了五峙云影教院,传灯大师四处开讲,传播佛教和合文化,发展小宗祖堂共十二处,遍及江浙闽。台州以外本文仅举宁波为例,《四明讲经还天台诸明公赠》,人物众多,只能说说屠隆一人。屠隆,文学家、戏曲家,鄞县人,万历五年进士。他不但写戏编戏,还演戏,其家中便自办有戏班。本文选中他,并不是他名头大,而是他与蔡荣名不但是传灯大师的共同朋友,而且还是王世贞的共同朋友。他写的诗也极具代表性:
灯公结室住幽溪,水接天台佛陇西。松下石床谈般若,斋前宝地种菩提。
义标二月金錍朗,香绕诸天绣盖低。说罢楞严归去早,海门花雨落伽黎。
传灯大师虽是天台宗传人,却同时精通“净土宗”、“禅宗”理论,在处理教派矛盾时,更是“宰相肚里能撑船”,励行和合文化,不是去争“地盘”,而是另起炉灶,在幽溪道场重建祖庭,中兴台教,是教派和合的榜样,一个不折不扣的和合文化大使。至今,江浙闽十二个天台宗小宗讲香堂,其余十一个语焉不详,五峙云影教院硕果仅存,弥足珍贵,是天台宗和谐壮大发展的典范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