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新河中学80年的“和合缘”

2018-01-27 09:10:30  来源:365体育官方中文版-台州晚报   章文定

学校创始人之一授智雕像

“和合”主题景观之一

“和合”主题景观之二

?

前有校创始人授智将250余亩田产无偿捐学,今有校园八大和合主题景观

温岭市新河中学在八十余年的办学历程中,传承和合教育理念,着力构建和谐校园,经数代人的不懈努力,成为德体双馨“全国百所最具特色中学”的小镇名校。

创始人授智将250余亩田产无偿捐学

中学形成山水相依,高低错落,一阴一阳,一柔一刚,天人合一的和谐环境和深厚的和合气质。

期间,还采用横向联办,结对名校,扶贫支教,纵向升级等各种和而不同的新型办学模式,显示出崭新的活力。学校五育并举,成为同时荣获全国德育、体育先进称号的学校。

校长王钦平再接再厉,在铸造德育、体育、先生、校园文化等特色上狠下功夫,使新河中学“百尺竿头,更进一步”,2004年4月,新中晋升为浙江省地处农村首家一级重点中学。2006年11月10日,王钦平在七届三次教代会上,作《和衷共济,和以处众,和而不同,和谐奋进,为构建全国一流的乡村名校而不懈奋斗》的报告。这份和合式的《报告》指出,建设和谐奋进的学校,必须和衷共济,恪尽职守;必须和以处众,肝胆相照;必须和而不同,相互包容。只有攻坚克难,和谐奋进,才能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实现既定目标——创建全国一流的“乡村名校”。

校园有八大和合主题景观

2015年以来,校长沈立平为构建人与自然和合的校园文化,确立了“校园八大主题景观”,并提出了“文化立校,特色发展,因你,我走向远方”的办学理念。学校从选修课程的开发到社团文化、阅读文化、班级文化和书生文化等的创新,走上了特色发展之路,使学校跻身“浙江省一级普通高中特色示范学校”行列。

而后,在校长陈世龙“崇和尚美重学,打造具有先生之风,书生之气,书院之蕴的乡村名校”的办学目标引领下,以“文于外,化于内”理念为导向,并以八大“主题文化”景观为代表的校园主题文化,以“班牌”、“班徽”为代表的班级精神文化,以“新中书生”为代表的个人涵养文化,形成了以“弘远”课程文化、“济远”课堂文化、“馨远”德育文化、“经远”管理文化为基础的“修远”文化体系,走上了“文化修远,成功求索”的特色创新之路。

“崇和尚美重学”的办学思路,让新中进入了特色文化的高地,高考成绩节节攀升,重点人数2017年达261人,创历史新高;体育特色鲜明,举世瞩目。学校被评为“浙江省中小学美丽校园”,并获“全国百所最具特色中学”殊荣。

“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和根本精神,“和合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柱。西校园的“和”与东校园的“和而不同”刻石,珠联璧合,熠熠生辉。代代新中人,传承“和合文化”于新河一方热土,续千年文脉,馨香致远。

新河中学创始人之一授智,是一位皈依佛门的和尚。他以普度众生为宏愿,践行“和善至上,众善奉行”的佛门之道,率先垂范,广结善缘,救苦救难。他节衣缩食,广积资产,博施济众,曾办念佛堂于登明寺,弘扬佛法;设育婴堂于桥下陈,收养弃婴十余人;开养老堂于福慧堂,领养孤寡老人数十人;每逢歉岁,还发米赈济。授智的乐善好施,地方因之受惠,乡人无不感恩戴德。

1940年4月15日,育青分部(新河中学前身)遭日机轰炸、土匪洗劫濒临倒闭,授智将自己一生苦心积累的250余亩田产无偿捐给了学校,育青分部更名为授智中学,使众多学子免遭失学之苦。法师这一善举,堪与史上“六尺巷”故事相媲美,谱写了一曲和合文化的正气歌。

青壮年农民读不起书,学校办起夜中学

上世纪50至70年代,在各类运动、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中产生的帮派成见等不和谐不安定因素,严重影响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叶如兆校长认为只有坚持以和为贵的办学思想,才能拨乱反正,构建和谐校园,把新河中学办成人民满意的学校。

叶如兆把解除教工的后顾之忧,作为建设和谐校园的切入口。对夫妻两地分居的,千方百计给调在一起;教工有家属在校的,都设法解决住宿、用膳问题;教工住房紧张,采取公建私助等办法给予解决;对家庭经济较困难的教工,安排其家属或子女在校办厂做工,以增加他们的收入;对特困教工,尽管自家经济拮据,经常解囊给予资助,并组织募捐或申请补助进行解决。

1957年“反右”时,叶如兆不愿看到因人为树敌而影响和谐的人际关系,故冒着被撤职的风险,拒绝在新中搞反右斗争。在他的一再坚持下,使新中教师幸免于难。

叶如兆认为校园要和谐,社会同样要和谐。解放初,为扫除文盲,他组织教师到夜冬学和民校任教;当地部分青壮年农民读不起书,他办起了夜中学,以便提高他们的文化水平;那时地富(地主与富农,指土改时划分的阶级成分)子女不能升高中,他就开设民办高中班,为这部分青年人提供继续升学的机会。

在叶校长以和为贵思想指导下,新河中学“家和万事兴”,业绩斐然,闻名遐迩,获全国新长征突击队等荣誉,成为人民心中满意的学校。黄岩、路桥、金清等周边地区的学生家长,都纷纷将子女送到新河中学读书。

“和、苦、磨”让学校“峰回路转”

上世纪80年代初,省教育厅按照每县市一所省级重点中学的规定,新河中学因“地利”劣势与“省重点”失之交臂;而后,教育主管部门又划定,新河中学只能招收新河区范围内的初中生,由此新中人因客观因素而走上自强不息,坚守乡村教育之路。

面对严重挑战,赵子云、黄道元、叶志满、潘连方等历届校领导,坚持走 “和、苦、磨”之路。认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只有人和,才能同甘共苦,磨砺切磋;只有人和,才能团结一条心,拧成一股绳,学校方能以和求盛。呼吁党群之间、教工之间、师生之间,都要同心同德,和睦相处,相互支持,共同提高。

其间,学校调整了作息时间,修订了教研计划,加强了师德工作。“和、苦、磨”让学校峰回路转,“柳暗花明又一村”。当时,黄道元倡导的班主任工作“五心”(热心、细心、诚心、耐心、恒心),以“润物细无声”独树一帜的和谐教育模式,受到省内外各级领导和教育专家的关注,并广为传播,为学校的德育工作开创新的局面。学校荣膺“浙江省中小学先进集体”等称号,并被列为贯彻浙江省《中学德育大纲》、《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试点学校。其后,又被当时的县委、县政府命名为全县各条战线先进典型的“三面红旗”之一,并下发《关于开展向新河中学学习的决定》。

2006年教代会上,校长作“和合报告”

上世纪90年代,城市化浪潮的掀起,带来了农村教育的边缘化,新河中学又面临新的挑战。

为让新中在城市化浪潮中站稳脚跟,校长潘德清向东征地190亩,兴建田径场和东校区,并建成占地23亩的华砚湖,使新河

责任编辑:陈飞鹏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