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箬淋线最北端,与木城河相夹之地,沿关庙向南顺延,至娄江浦口,有一处尚存近百米的二层木瓦矮房。这里就是温岭箬横境内著名的大路毛街。
大路毛是个行政村。据《温岭县地名志》载,“因地处交通大道,毛姓世居,故名”。而经研究,其说不详。其真正原因当从木城河建制和龙皇宫村旧名大路开始。
木城河,明清时便已存世。大路毛地处箬横镇城区北岸,联通其南浦头,得西岸广袤茅地,必成渔农交易埠区。至乾隆间,这一先天条件得以满足,并扩衍至陆运。史载,时乡绅捐资自团浦路出,北接筑道,以作短途转运。乾隆二十八年(1763),在改村为庄制施行时,除名晋岙,析箬横、后峰部分置大路庄。
尔后,随着龙皇宫二塘横河的兴起,到清末民初时,重名“大路”。虽仅是民间俗称,大路庄核心腹地的大路毛为有区分,就以地界垄断家族姓氏冠名,史称“大路毛”。
清代的大路毛,有埠头有商贸。到嘉庆年间,规模长约80米、宽3.5米,以北部关庙为止。据史载,夹街多为“二层砖木结构吊楼式矮房,计有店铺45间”,并成功立街开市,定市四、九。
鉴于毛姓垄断现状,街市在管理上一直是杂而无章的。这一问题的长期不解决,以致到民国初期时,大路毛街一度成为官方“大患”,视为一方“乱区”,常有心隙的其他宗族群起击之,斗争、流血事件时有发生。
为了地方安宁,毛姓乡绅毛济美、毛叠魁等组建的北路团局于1912年1月在关庙设立,经发展,于1916年建附属区立养新国民学校(毛鲁汶发起),以作民情教化。至此,街市方安。
可好景不长,上世纪20年代末的“虞廷乱”又将大路毛带入危局,及至1949年后,也未消停。从史料挖掘上看,凡有大战之年的,这里多是小战“临幸”。
上世纪60年代初,箬淋路开通,大路毛街进入高速发展期。1984年7月,为满足市场需要,经温岭县城建局批准,首轮建设规划正式开展,原“70米长、5米宽的老街道拓宽延长至200米长、10米宽”。至此,新的大路毛街格局诞生。这也是为何大路毛街市紧邻箬淋路的原因。
出于安全考虑,近些年,有关大路毛街市升级改造的议题重新进入人们视线,相信不久的将来,它将以全新的面貌出现在世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