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杜范:欲上青天揽明月

2018-06-05 09:38:46  来源:365体育官方中文版-台州日报   作者:赵宗彪

杜范(1181-1245),字成之,黄岩人。嘉定元年(1208)举进士,历任金坛尉、婺州司法、大理司直、军器监丞、秘书郎、监察御史、太常少卿、宁国知府、吏部侍郎兼中书舍人、礼部尚书兼中书舍人、同签书枢密院事、右丞相等职。可惜的是,当时南宋朝廷正在下坡路上滑行的非常时期,尽管杜范试图力挽狂澜,鞠躬尽瘁,却已回天无力。

杜范在担当监察御史时,对理宗皇帝说:“以前的权臣选用监察官时,必用他的亲信,可以没有监督地行事,而且也以监察官打击异己、排除障碍,以致纪纲荡然,风俗大坏。陛下亲政以来,这种歪风得到纠正,但是流毒尚在。应当强调监察纪律,切实保证监察权威,重振朝廷纪纲。”理宗深以为然。

作为监察御史,杜范认为九江知州何炳年老体弱,办事不力,提议免职。没有得到批准。杜范再次对皇帝说:“一个知州无法免职事小,监察官之言不行则事大。而且有些人故意阻拦监察之言,隐瞒陛下的意见,这是有违陛下初心的。”丞相郑清之见到奏章大怒,五次向皇帝写报告,认为杜范破坏团结,构陷好人。杜范也向皇帝上奏:“丞相与监察官,职权有大小,分工有不同,但都是为了国家利益,不能以私害公。丞相是行政首长,未必所有事都对。监察官就是监督官员言行,难免言辞激烈。这都非常正常。丞相所言不实。尸位素餐非我愿,我请求陛下让我退休。”

当时丞相郑清之为了取得边疆的功劳,准备不足便贸然兴师攻击敌人,结果大败,河、洛一带兵民死者十数万,粮食、物资、武器都损失非常大,边境震动,使宋朝政府内外交困。杜范于是率领全体监察官员讨论此事,指出造成目前局面的原因,实为有关官员闭塞言路、欺君罔上造成,并一一分析侍从、近臣、监司、郡守的不作为和乱作为。郑清之很忌恨,将杜范改任太常少卿。杜范不为所动,继续向皇帝上书:“今日问题的症结,莫大于贿赂交结之风盛行。”他反复要求退居二线,并五次申请退休,理宗都不同意。

杜范被任命为秘书监兼崇政殿说书。蒙元的军队进攻到江陵一带,杜范建议屯兵蕲州、黄州,防止敌人渡江,并且给驻军元帅以地方行政权,以便保障后勤供应。擢升为殿中御史后,杜范对皇帝说:“我常常因为直言得罪人,全靠陛下委曲调护。作为谏臣,得到陛下厚爱,我十分感激,但是,不用我的建议只是提拔我,使谏官成了升官捷径,不是我的本意,也将使监察成为摆设。陛下外得好谏之名,内行拒谏之实,是不应该的。”

这时候,宋官军在与蒙元军事对抗中形势非常不利。襄州、蜀地都已失去,江陵处于危急之中,首都所在的浙江地区也震动。杜范认为,这是因为郑清之作为丞相轻启边衅所致,他必须引咎辞职。太学生们也集体上书,要求皇帝清算郑清之误国之罪。但是,理宗皇帝还是没有免郑的职务。

嘉熙二年(1238),杜范任宁国府知府。第二年到任,恰逢大旱,他马上制定适当的政策,平稳粮价,同时,劝导有积粮的富贵人家拿出余粮,共度时艰,使一府百姓得以安定。杜范刚去上任的时候,官仓多空,不久以后,有余米十万斛,钱亦数万。杜范就将这些钱粮,填补了贫民们拖欠政府的份额。两淮饥民常常渡江而来,掠夺粮食和财物,尤其以张世显为首的饥民,特别凶悍,曾经聚众三千人到了宁国府城外。杜范派人前去慰问,要他们不要扰民,政府将作救济。张世显却暗地里准备攻占宁国府城。杜范就用计将他擒杀,给他的部属以适当的粮食后,让他们回去了。

嘉熙四年,杜范又回到朝廷。杜范离开朝廷的四年,理宗皇帝慰问备至。

回到朝廷后,杜范被任命为代理吏部侍郎兼侍讲。因为天下久旱,他向皇帝进言:“天下大旱,赤地千里。富户沦落,十室九空。形势危急,陛下要震惧自省。”理宗皇帝认为说得有理,马上下了中央一号文件,向全国广征持危制变之策。

淳祐二年(1242),杜范任同签书枢密院事。杜范上任后,对政事得失、任命是非,都非常坦诚地说出来。丞相史嵩之表面宽容,内心却因此忌恨。两年后,杜范升为同知枢密院事,要与李鸣复同事。杜范不屑与他同事,公开表示不去上班。理宗皇帝派了使者召回杜范,并命令首都城门守军,不得让杜范出城。太学生们也上书皇帝,要求留住杜范,罢官李鸣复、史嵩之。史嵩之令谏议大夫刘晋之等评论杜范和李鸣复的得失,杜范才答应去上班。刚好史嵩之因遭丧而去职,于是,理宗皇帝任命杜范为右丞相。杜范以健康不佳为由请求辞职,并推荐游侣为丞相,皇帝不允许。于是,杜范力疾视事。理宗亲自写了“开诚心,布公道。集众思,广忠益”,送给杜范以勉励。

理宗皇帝的亲属常常找各种借口,要求种种好处,杜范一律按规定顶住。同时,他请求理宗将干部的任命权统一归口到吏部管理。许多人认为这样不好。太学生也上书反对。皇帝将太学生的上书给杜范看,杜范说:“干部统一归口管理,原来一直如此。只是这三四十年来,权臣柄国,风气败坏,才将不正常的多头管理变成常规。积弊多年,现在必须拨乱反正。”不久以后,干部的选拔工作十分顺畅,大家才心服口服。

皇帝让各位正副丞相们提出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策。杜范写了吏治、人才等十二个问题,都切中时弊。

当时孟珙手握重兵,久居边疆,朝廷一直担心他的动静。他得到杜范任右丞相的消息,专门写来了祝贺信。杜范回复说:“古人说,将相调和,则士人依附,大家同心协力,尽忠报国。那种靠权术阴谋来笼络人的做法,我杜某是不屑于做的。”孟珙得信,非常感动和钦佩。不久,蒙元大军南侵,占领五河,渡过长江中游,设置营寨,并且用重兵牵制合肥,志在必得寿春。杜范命令维扬、鄂渚的两位统帅分别调兵从东西两面来策应,最后获胜。杜范按功劳的大小进行奖赏,都实事求是,军士们心服口服。

不久,积劳成疾的右丞相杜范在任上去世。皇帝赠少傅之职,谥清献。

有宋一代,有丞相一百五十多位,名气最大的,当数赵普。这位号称“半部《论语》治天下”的人,向太祖贡献了和平方案,解决了武人政治问题。另一个有名的丞相是王安石,称为改革家,并没有取得成功。

作为丞相,要取得成就,不但要有个人才具,同时,还需要皇帝支持、政治环境较好等因素。相对而言,宋代的皇帝都比较开明,宦官专政也没有。但是,面对北方蛮族的威胁,宋王朝一直处于守势,不论谁当丞相,这个大局都无力扭转。入二十五史的台州人中,《杜范传》的文字最长,有六千多字。杜范生不逢时,但也尽了自己的最大努力。人生一世,也只不过是尽自己的责任而已。杜范的后裔,目前在台州的有好几千人。

责任编辑:丁楚兰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