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县三合镇亭头村是一个不平凡的村,一是村名来历不平凡;二是亭头张氏是台州张氏的始祖村;三是创立了亭头词调,成为至今仍在演出的非遗项目天台词调发源地。
早在唐宪宗元和二年(807年),来自婺州的张贞在任唐兴县令期满返乡时,让他始料不及的场景出现了:来自城乡各地的子民百姓乡贤士绅遮道跪叩,齐诵张贞县令德政清风,廉洁恤民,百姓铭心镂骨感其恩德,恳请贞公留任天台。原来,张贞自唐德宗建中年间(780年-783年)开始任台州府唐兴县令,长达十多年清政廉明,体恤子民,因而百姓一齐挽留。贞公甚为感动,于城东二十里明山之下欢水始丰之间筑室居住。为方便商贾行旅途累小憩,筑“燕息亭”于村东,村名遂称亭头。
张贞字太清,号乐台,授文林郎。乡贤潘时举作赞曰:公容肃肃,公心休休。上应台宿,敷政优优。爱民如子,心诚是求。百姓感德,遮道攀留。知者利仁,卜居亭头。寝昌寝炽,德泽长流。张氏鼻祖,俎豆千秋。
张贞清廉家风传二世张仁德,字允之。克勤克俭,好学致仕,唐宪宗时擢殿中侍御史,穆宗文宗授刑部尚书,特赐“紫金鱼袋”,赐光禄大夫。告养返乡省亲,体其父乐台公终隐天台之愿,遂携家迁居亭头。居高位而奉孝,形成“崇文、厚德、勤耕、奉孝”之祖训,耕读传家村风。有“唐室尚书地,宋朝榜眼家”“孝友家风远,清河世泽长”之美誉。
亭头张氏乃台州张氏始祖。亭头村乡贤众多,精英辈出,单宋朝就有进士12人。以“直声动天下”的清正谏官庞泮为作《赠从泽张君序》,赞扬“正德戊辰岁饥,百姓流亡,困苦万状不可殚迷……吾邑亭头张君从泽世有余积,且生平乐于为义,遂奋然输白谷一千二百石……”“亭头张氏,世德相承而门光大,子姓累衍数百年如一日,其先有仲芒者登守宝庆二年状元及第。有字士雅者在元初率乡之同仁鸠田聚谷创置义社见郡志……何张氏世泽绵绵也……”“故以不文辞而乐为之序。”长篇序文盛赞亭头张氏世德绵长乐善好施,殊为难得。
1949年之后,亭头村入伍参军多达68人。而文化人杰出代表张哲永,毕业于复旦大学,历任《文汇报》编辑、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华师大出版社编审。著作等身,声播大上海,主编《上海词典》《中国茶酒词典》《汉语比喻大词典》《饮食文化词典》《中国历代选官制度》《中国沿海城市投资环境综览》等著作。由他点评校注的《千家诗评注》广受好评。《国清寺志》《天台县教育志》均由他编审在师大出版社出版。受国家教委重托负责全国爱国主义乡土读物出版工作,以深厚的爱国爱乡之情策划编著《爱我天台》优秀乡土教材,哺育了大批莘莘学子。
台州市非遗项目天台词调代表性传承人张贤湖,年届85岁高龄仍活跃在亭头“千秋剧团”编导词调剧目,屡受市、县、镇表彰。亭头词调始创于1942年,几十个年轻人每人拿出一斗谷,办来戏剧服装,请来陈杨杰师父,吸收京剧、越剧、平调、乱弹等戏曲元素,自成高亢嘹亮激情飞扬特色。表演细腻动人,角色分明,人物形象生动。《杨家将》《渭水访贤》《十五贯》等优秀传统戏,《智取威虎山》《沙家浜》《红灯记》等现代戏,根据《鲁材闹粮》农民抗税暴动题材创作的《赤城风云》演出,广受好评。2014年5月,亭头词调《渭水访贤》荣获“浙江好腔词”奖。
亭头村乃长达1200多年的古村落,文化底蕴深厚,耕读传家,尊师重教,人才辈出。创立亭头词调更是戏曲艺术上的创新,成立亭头村千秋剧团,出作品出人才,长盛不衰。始祖张贞的清正廉明优秀传统,至今薪火相传,成台州张氏家风家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吻合,十分难得。上溯张氏渊源,亭头谱载:源自轩辕黄帝赐发明弓矢的已挥为张姓。“周代有孝友之张仲,汉有张苍、张良、张释之。”至唐代有草圣张旭、名相张九龄。亭头张氏源远流长,优秀传统文化影响殊深,声誉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