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游溪上游两岸的青山和清清的溪水孕育出三门县高枧乡一方肥田沃土。那源自临海羊岩山的主流和来自天台山的支流吴岙溪,伴着甬临公路和天高公路,依山穿桥,向北流去,在双楼村北东边亲密地汇合了。流速加剧,旋转冲荡扬起水花,河床也开阔起来。千百年来,此地几经沧桑,冲积出胡村一片小平川来。
这胡村,现在是珠岙镇一个250来户、700余人的行政村,村民过着富裕舒适的生活。然而从前,村人深受水患之苦。
据《郑氏宋谱》记载,先祖胡泰宇迁至此地,故曰胡村。明代永乐年间招高枧老三房郑老三以女配之。村人世代筑坝,一条大坝使珠游溪三面环村由西北再转东南而去,河床形似一个弯月。村子以三条石头汀步为主要通道。每逢台风到来,村西头溪水巨浪翻滚,冲堤决坝,村民们奋不顾身,抢险抗台。
1967年浙江大旱,山披红衣,地焦三寸。政府给受灾农民减免农业税,民政部门赈灾。趁着水落石出的机会,村民勒紧腰带造桥,邻村出力,民政资助,在村西建起一座水泥平桥,连接104国道(今S214省道),村民终于走出了村子。但东边还是溪流挡道。那高高的汀步,使人望而生畏,胆小的甚至匍匐而行。
汀步上有潭,名为半边印潭,潭水深不见底。潭边有山名叫半边印山,对应着对岸老样山尖下的皇帝坟。都说天台灵气,钟于三门。那天台山脉从西北向东南如腾龙起伏一路逶迤而来,其中一支经九岩山到达三门梅坑岭,分出东支大龙岭诸多秀峰达于海游龙头山入海游港。西支经石牯牛山达于胡村老样山。相传这里出了个小皇帝,然而很不尊敬长辈,天公发怒,雷劈印山,小皇帝不久也死去了。这是民间故事,然而从半边印山上的累累凿痕看,不正是先人与水奋斗,叩石垒坝的一条人文风景线吗?
人世遭逢伤往事,山河依旧枕寒流。岁月如梭,到了20世纪80年代,改革的春风吹进了山乡。“县里调来冯玉明县长啦!听说他是开路先锋,能逢山开路,遇水搭桥,还准备在村前田里开出一条大道来。”
胡村人忍痛拔麦斫橘,一条四米宽,西连严家岙104国道、东通珠岙镇小港片连接马湖出口的公路建成了。这就是三门的马胡线。
1992年冬天,一个白霜凛冽的早晨,高枧村民郑尚珍驾着一辆黄色推土机在方下洋原野筑路推土——那是筹划建设中的方下洋开发区。第二年的春天,依着西山,沿着高枧S214省道线两旁,工厂林立。方下洋大街两边矗起了高楼,夜晚霓虹灯下也涌动着人流。
“胡村搞个改溪工程。”乡党委政府再次决定。此时资金发生了困难。“搞银行贷款。”信用社也出来支持。
当时的村干部一干就是几年,后任干部继续改溪,终于在村后西南方开出一条大溪,用块石水泥凝筑起一条大坝,珠游溪水顺从地向东流去。
改溪工程的成功,促进了邻村的建设。高枧、双楼、独山、严家岙、祝家山、三板桥、举目桥等村也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方下洋主大街也辐射到了半边印山畔的开元桥。
这条主大街西起高枧余庆桥,东到胡村开元桥,宽24米,长300余米,贯连小港马胡线。昔日胡村西边的水泥桥也覆盖在地基下,成为西塘村移民的小康楼了。
胡村的变迁不仅折射出一段历史与文化的积淀,更是三门人民用勤劳和智慧建设起美丽家园的一个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