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江厦村:海滨古村因港而兴

2018-06-20 11:45:53  来源:温岭日报   作者:黄晓慧

江厦老街。

临江楼边休闲的老人。

向海宫。

千佛塔残石。

江厦村位于温峤镇西部,是原江厦乡乡政府驻地,县道竹盖线、温江线贯穿境内,共有温岭栋、江厦殿、江厦街、双夹墙4个自然村,18个村民小组,人口1598人,2016年村集体经济总收入398711元,农民人均收入18200元。

江厦村是温岭的历史文化名村,村里有千佛塔院、临江楼等名胜。

僧有嵩建造千佛塔

今年4月14日,临海市文保所所长彭连生先生来温岭作讲座后,温岭历史文化研究会几位同仁陪同彭先生到江厦村访古,记者得以重访江厦村。

那一回,我们先到了温岭栋,在江厦路廊附近温江线马路边,看到村里新立的一块《“温岭”地名由来地》的石碑,碑文引用了《嘉靖太平县志》《嘉庆太平县志》等文献原文。

《嘉靖太平县志》载:“峤山,一名温岭。在县西十里,有东西两峰,东大西小,故有大岭小岭。《方舆胜览》云:其地常燠少寒,故名温岭。路通乐清及江下海道,有市有街,宋时有温岭驿,今废。”

《嘉庆太平县志》载:“温岭,在县西十里,亦称峤岭,在古即临海峤也。《永嘉记》‘晋明帝太宁元年,分临海之峤南永宁即今永嘉乐清界立永嘉郡’,以此岭为界,故又名中峤,峤南属永嘉郡,称温峤,峤北仍为临海峤。”(“故又名中峤”一句碑文失录)

温岭原名太平县,民国三年(1914)时,因为与安徽、山西、四川等地的太平县重名,乃取温岭之名改为温岭县,1994年2月撤县设市。

江厦旧志中称为“江下”,《嘉靖太平县志》载:“温岭江,在温岭南,俗称江下,南出山门港、楚门港入海。凡海舰西去温州、乐清,北至台州、黄岩,率于此舣舟云。”“千佛塔院,在温岭江下。昔有嵩大悲持左道除妖祟,遂建斯院云。”

这位嵩大悲(僧有嵩,或称沙门有嵩)高僧的事迹,在《永乐乐清县志》《嘉靖太平县志》《万历黄岩县志》中都有记载,《嘉靖太平县志》载:“嵩大悲,不知何许人,宋景德间来温岭,入定有神通法,邑人为筑塔建庵,称为大悲尊者,后端坐示寂,其骸不坏,门徒塑为像供奉之,至今犹存。”

《嘉庆太平县志》载:“千佛塔院,在温岭。宋景德间,有嵩大悲戒律精严,入定具神通,邑人敬信,松山丁沔喜禅说,创院延主之。沔子监税旼更舍田数十亩,造塔,饰佛像,铸铁炉,镌名爵于上。”

嵩大悲曾在南嵩岩面壁,能“持秽迹金刚神咒”。温岭一带地方有妖祟,嵩大悲在宋景德年间来到温岭,端坐入定,一夜工夫就将妖祟降伏远避。温峤松山丁氏是宋代时黄岩望族,丁沔创立了崇信寺,延请嵩大悲来主持,后来,丁沔之子丁旼又造千佛塔。《光绪太平续志》收录了《释迦如来孳生舍利合款文》:“温州崇信寺住塔院持秽迹金刚咒法沙门有嵩,窃见先师择仁大悲行法尊圣宝像故旧,发心造此贤劫千佛宝塔,葬埋所生福利,用答先师仁大悲及严大悲并四恩三有法界众生,福慧庄严,□咸成佛道。崇宁元年大岁下元壬午九月初六日戊子永记。”

嵩大悲在建造千佛塔时,还在塔院内立了一块《僧有嵩建造千佛塔愿言》,由永嘉太守刘滂刊刻:“有嵩与诸同会檀越恭造千佛石塔,谨于塔前广发愿言。(上缺)圣凡得道应真僧,同运慈悲证我愿。诸圣早修无上道,二严俱满度众生。我等迷贪有漏身,(上缺)夙修善业得人身。出家学道度群迷,喜诵密言承加护。悲见峤山温岭路,南通温郡北丹丘(丹丘是台州别称)……”

千佛塔在清光绪二年(1876),因大风而倾圮,塔顶发现石合(盒),“合内贮金瓶,瓶内贮水完满如故。为谢氏工人所得,谢氏以钱十贯易之,藏于家。”《光绪太平续志》记载,这个舍利合就为温岭街谢氏收藏了。

那一次与彭连生先生同访千佛堂,收获颇丰。以前记者曾去过该处,因为无人指点,不知道还有千佛塔的残件在千佛堂内。这一次,得千佛堂内之人指点,看到了东边墙角和西边园子里保存的千佛塔构件残石,石是青黑色的,看上去石质颇硬。此外,佛堂内的一位阿婆(不是尼姑)还拿出了一位雕有菩萨像的青石残件,这应当是塔圮时留下来的塔上原石吧。

从大仙堂到向海宫

那次寻访江厦村后,一直想抽空再去走走,6月13日上午,记者坐上了去江厦村的公交车,在温岭栋下车,步行向前,看到公路北边半山上有一寺庙建筑,恰好走到路口,便信步而上。

此时正是杨梅成熟的时候,路边掉落了很多杨梅。半路见一“向海亭”,从亭中所立《略记》石碑可知,亭是当地善男信女乐助于1999年8月建成的。在向海亭前不远处,路边立有大理石雕刻的三块石碑,其中一块有邱仁友撰的几句顺口溜:“瑶岭观山景,鸟语山花香。健身增福寿,不忘捐资人。”落款为2012年春。另两块石碑记载,瑶岭健身园由邱仁友、陈宗正牵头,筹资5万余元,建造石板台阶438级,于2012年阳春三月竣工。而瑶岭亭则由邱海伟、赵国富、潘照富、童根清、邱仁友等捐资162360元,并由周炳贵捐地基一块,于2015年荷月建成。这座亭,应当建在由石阶上去的更上面。记者沿着山路再向上,没多少路,就到了温峤向海宫。

不知为何,庙里很冷清,没碰到一个人。大殿叫杨府殿,大殿西边,还有一座戏台。从庙里立的石碑得知,向海宫原来叫“度(大)岩下大仙堂”,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在黄岩某宫观出家的永胜道长云游至此,在大岩下建了两间小平房,因为奉吕祖大仙,故称“度(大)岩下大仙堂”。民国二十一年(1932),从江厦峰山清风宫来了蔡理瞿道长住持宫观事务,扩建了大仙堂,新建了杨府殿。1948年,张至清道长带着徒孙金宗池来宫住持,香火日益兴旺,大仙宫进入鼎盛时期。后来,宫观房屋被全部拆除,神像被毁,金宗池也被遣送回老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落实了宗教政策,当地信众在金冬梅等十几位老人带领下乐助资金,在废墟上重建了几间小平房,1983年,邀请林理朋道长来住持,恢复了正常的道业活动。1985年,楚门籍侨胞孙鼎山先生从海外托人送来7500元乐助款,资助重建宫观和修张至清和金宗池两位道长坟墓。以后,在广大信众的乐助支持下,宫观面貌一年一个样。1992年,大仙堂正式改名为江厦向海宫。1993年被批准为道教活动场所。向海宫农历四月十四为吕祖大仙寿诞,八月廿一为杨府殿香期庙会。

临江楼见证江厦港盛衰

离开向海宫回转山下,从江厦村的隔壁村上河岙村的一位村民口中得知,当年的江厦码头,就在原江厦羊毛衫厂东面,码道有一两百米长,由石头砌起来,通向海里,宽十几米,像公路一样,乐清虹桥、玉环海山、茅埏等地过来的船都靠在码道边。

江厦羊毛衫厂在当年可是一家明星企业,记者这次重访时发现,门口写着台州骄马纺织有限公司字样,建筑上还有另一家企业名称。门卫周宗林是河岙人,今年71岁,对江厦村的情况非常熟悉,因为他小时候就在江厦小学念书。那个时候,河岙、姆坑、梅溪人都到江厦小学上学,小学前面就是码道。不过,那个时候的江厦小学,位置并不在现在的温峤三小(原江厦小学)。

周宗林回忆说,潮水涨起来,会漫过码道。当年,江厦周边的村民种的桃子、西瓜,养的鹅,都可以通过卷底船运往温州销售。碰到旱天没水时,海山、茅埏人就会驶船来,到河岙、江厦载水。

记者感到很遗憾的是,当年的码道,现在已消失无踪,变成了工业区。不过,码头附近的临江楼还在,已被市人民政府确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于是记者就去临江楼逛了一下。

临江楼位于江厦老街,就在温峤三小附近,当地人称这座楼为过街楼。

据市级文保单位石碑简介,这座临江楼建于清代,“坐东朝西,木石结构。它面阔三开间,重檐硬山顶楼房。明次间穿斗结构,为五架梁带前廊后双步用七柱。临江楼底层基本架空,前后通透,有点类似过街楼,旧时储存货物。二楼明间供奉妈祖神像。”

临江楼写着“天后宫”几字,楼的东边,当地几位老人正围坐在一起搓麻将,边上还有一些老人在休息闲聊。记者上楼看了一下,发现除妈祖神像外,还祀有文昌、关公等神像。

石塘、箬山等地的妈祖庙寿日是农历三月廿三,但是江厦天后宫却不是这一天。今年75岁的陈春生告诉记者,天后宫妈祖娘娘现在是农历四月初一寿日,三月廿九寿夜,原先是五月初一寿日,因为五月天气暖起来,多有不便,十几年前就改了。

陈春生说,江厦街以前的老屋地面是黄泥填的,到八月十六大水潮时,潮水就会涨到街上,大概会涨到第三阶楼梯那么高,这样一来,街上的房屋底楼就泡在了水里,连泡三日,地就像海涂泥一样胀起来,当地人用锄头把浮泥刮掉,然后到山里担来黄泥重新填起来。

江厦街是五、十集市日,如今早就没有了。不过,当年这地方很热闹,因为港口在这里,还有海关、邮局等。从水路上来的货物,被人用手拉车运到温岭街,再通过内河运输到各乡镇。有手拉车的时候还算不错了,更早的时候,做生意的人只能雇挑夫,将货物担到温岭街下街头。至于货物的种类,各种各样的都有。“早日黄鱼当饭吃,8分钱一斤,敲梆鱼敲来的。拗罾、小网打来的潮头货,首先送江厦街。还有裳鱼,也就是海蜇,粗加工过的,像箬帽簦一样大,一两角钱就能买一只。”

临江楼边上一间老屋门前的墙面上,写着“江东”二字。陈春生等人介绍,过去这里是江东轮船局卖票的地方。

温峤三小这个地方就是树场。后来,七一塘筑起来之后,江厦码头就废弃了,树场也迁移到了坞沙门。

“江厦这地方过去风水好啊,有风有水。古人讲,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如今,这里也变了模样。”陈春生说,不然,像他们这些人,可能都没有时间搓麻将消遣。

回来后,记者查阅了《温岭县水运志》,书中专门有一节提到了江厦港的盛衰,称明清以来,江厦港即为温岭通外海的主要港口。抗战期间,由于温州至台州、宁波、上海等地的公路及海运遭日寇破坏、骚扰,温州至各地客货运输均改道经江厦至海门中转,因此江厦日见繁盛。1945年至1948年,该港曾一度有私营小汽轮江东、永光、光明、永川、永安、新永利、新顺利等十多艘约三百多吨,每日旅客量达五六百人,货物也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国民党盘踞披山、大陈等岛屿,北洋航线中断,温州、台州、宁波等来往客货仍经江厦,在温州军分区四只武装汽轮护航下,往返于温州至江厦港之间,日客流量七八百人,来往货物更多。港口有大同等3家运输行,旅馆、饭店十余家。1963年下半年,海运畅通,温州至江厦的旅客、货物减少,温州市航运局决定客货班轮停运。1967年,沙山围塘(即七一塘)大坝合龙,航线切断,港埠外移至沙山。

 

 

责任编辑:丁楚兰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