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轻贱农人的社会,一个不识花与种子的世界绝无美好可言。
终于读完徐刚这本近五百页的《大森林》。书名既可理解为地球上森林数量、能量之大,也可理解为森林对人类文明文化的重要意义。这是本非常独特的书,徐刚把自己作为诗人、报告文学家和环保主义者的精髓和优势融而为一,展现了心中的风景。
从宇宙的尺度看,人类远不及森林存在久远;从地球的尺度看,人类亦不如森林能量循环巨大;从森林的尺度看,人只是生存于其中的一个物种;从人的尺度看,森林养育和保护了人类。
森林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其架构比人类的文明更加复杂多变,正如人类最伟大的文明成果,都不如一只爬行于大树上的甲虫精密灵动。虽然人类自诩为万物的灵长,具有思维,但还要用“苇草”来形容。
徐刚深入剖析了中国历史上与森林相关的科技、文学、政治等各个方面,综合运用植物、地理、气候、历史等多学科知识,细致梳理了史前、古代和现代,直至当下的森林概况以及森林管理体制的沿革。森林这个综合体,一直包裹着人类和人类的历史,无论是人类从稀树草原走出来,还是对森林疯狂而不加节制的滥用,直到自然主义的兴起,人类最终将走回大森林之中,纵然肉体无法到达,精神必将追寻那片大森林。
《大森林》饱含对森林的深情,深怀对森林的忧患。
“森林的本质是保守生命,并且保守生命的秘密。”森林早于人类而生,亦必将晚于人类而亡。人类从森林中寻找食物和水源,得到庇护和保护,学会运用木质工具,开始“木器时代”。烂漫的先秦之后,秦时车马汉唐风,对森林的理解得到长足发展。秦岭,是这其中一个代表,它既是一座森林,又是一道文化。老子在秦岭山中的楼观台前宣讲道德五千言后,骑青牛飘然而去;鸠摩罗什在秦岭山中的草堂寺里十二年青灯古卷,译成佛经94部;再后来“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反对迎佛国而被流放潮州过秦岭时写下“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宋到明清,我们的森林及生态环境发生了极大的改变,保护和破坏此起彼伏,最终在当代草木拯救了中国。徐刚以最美的文字表达了对大森林的赞美和敬畏,这也是对中华伟大文化的致敬!
在《大森林》的后部,我感动于那些种树的人们,感动于徐刚作为报告文学作家的深入细微。他近距离地见证了全国各族人民创造和设计的森林守护培育及科学合理利用的方式,以及森林、林地、林权等方面制度和改革,通过不懈地努力,我们国家正在“还原和尊重森林的自身地位价值轨道上延展着”。这些内容既安慰了我们,又让我们看到现实的希望,看到对于森林的珍惜。从历史中走来,走入现实,闻到烟火和生活的气息,与当下社会生活实现无缝对接。
如此伟大而诗意的大森林,却常被人类无下限地使用。人类是吃野草、草实长大起来的,进而食物的谱系扩大,接着才有文明。正如我们现在重视蔬菜和水果,这应该也是人类早期吃野草野果的延续。“人类从森林中得到了野性和理性,当人类野性无存,而理性的旗帜日渐高举时,作为森林自然综合体的一员、森林生命之网的最大受益者,却成了森林群落中最具破坏性、最典型的恩将仇报者。”
人类的航行越来越偏离森林、自然的航向,向着金钱唯一的目标前进,一切美好都飘逝了。“一个轻贱农人的社会,一个不识花与种子的世界绝无美好可言。”对此,徐刚心怀极大的忧患。“当风帆找不到航程,鱼虾不再有归宿,人类的安居之地又怎么能得到稳固呢?”我们只有面对各式各样的泥土,关心泥土里生长的一切植物和微生物,关心水体里生存的一切物种,才会更加认识美好,认清自己。当人类的力量越来越强大时,却越来越不温柔,对待森林、土地越来越粗暴。
曾是诗人的徐刚,具有非常强的诗性关怀。我为他的题记深深地折服,引录于此与大家共赏。“太初,森林显现于天地之间。林中有草,有虫,有鸟,有潺潺流水。大地敞开,接纳根的游走深入;天空澄明,让站立的树舒展枝叶花朵。森林为大地拥抱,亦为天空召唤,森林为万有,要生养万类万物。人在万类万物、鲜花开放之后出现。折木为棍,人发明之始,器物也;岿然茫然,人感受之初,精神也。‘它的繁花预示着我们从天而降的果实,神圣、拯救和对必死者的爱’(海德格尔语)。森林从大地涌出,词语也涌出,爱及诗与思涌出,森林是造物的全部神奇。此《大森林》之由来也。”
在阅读的过程中,有许多次我都在想,写作时思维放太开,包含的内容太多,信息量太大,如果压缩成20万字,阅读群体肯定会大大增加。在这个什么都有而却什么也没有的时代,又有多少人会静心细读这本40万字的巨著呢?徐刚在后记中谈到,这本书是对“森林草木之沉默而高贵的心灵倾诉”,对长于野地的人来说,这些表达只是微乎其微的一部分,“那大约也是因为造物主把我的生命,置放于江海沙岛大芦荡中,兴趣使然”。
(台州市图书馆馆藏信息:普通文献阅览室F326.22/X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