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大陈岛上的老街

2018-07-01 09:26:30  来源:365体育官方中文版-台州晚报   作者:陈剑

富有线条感的台阶

蒋经国旧居

长了青藤的文化礼堂

瓦背上的港湾

旧年暮春时节,我从椒江七号码头乘渡轮前往大陈。这天,风浪八九级,客舱满员,不少乘客晕船,轮船航行了两个半小时,比风平浪静时要缓后半小时。

大陈岛由上、下大陈岛两个主岛来构成,下大陈是大陈镇政府所在地。从百度搜索来看,有关此地老街的文字很少有见诸于报刊。

到岛上后,时为副镇长的徐卫兵带我到老街探访,一番来回行走,让我大为感慨,这条老街可谓是“养在深闺人未识”,她的风貌可与温岭石塘老街媲美,只不过大陈老街尚在保护开发中,保留了原始的海岛民居气息。

下大陈岛是环形的,依港而建的环岛路是主干道,半圆形,像一条弧线,富有韵律感,有如体操美女手中舞动的一条彩带。老街位于环岛路中段,也就是港湾的中心地带,它在后环岛路的后面,是这里的第二条街。我想,也许因为环岛路的开设,这才让老街退居为次。

来前,我查了资料,清乾隆(1736-1795)年间,岛上居民渐聚,浙江道台在大陈岛上分设汛官,统领军、渔政务,此为大陈设治之始。至清末民初,大陈居民已达万人规模,形成台州湾最繁荣的海上集镇,为“旧台(州)属洋面唯一之大渔村、大渔场、大渔埠,可谓旧台属之经济重心”。因此,当时老街的繁荣兴旺也是必然的了。而如今,该镇的常住人口在一千余人,在镇上工作了十多年的徐卫兵告诉我,这是因近年渔业资源枯竭,许多年轻人向往城市生活,人口大量外迁。

老街依山坡而建,这是岛上平地太少之故。所以,这样的老街地形是逶迤的,不是线性平面的。老街南北走向,紧贴着环岛路,街长三百米左右。

老街北入口处,立了一块“大陈老街”的路牌,边上挂有“大陈咸货”匾额,字迹已消褪。我拾级而上,看到一栋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石屋,因为墙头还留有“黄岩县”三个刻字,当中的“岩县”二字为繁体,还装饰着一颗大大的五角星。这里保留了较完整的石头屋,连两三米宽的路面也是大石块砌的,露出拼接的纹路,是那种粗砺的样子。老街两边的民居大多是两层的,也有平屋,部分是三层结构,夹杂着水泥楼。大多石屋顶上盖有砖石,这跟温岭石塘和玉环海岛的民居如出一辙,都是抗台风所需,以免被台风揭瓦。

老街分南北两段,当中与东西走向的新路交叉,虽然要跨“路”而过,但似乎又是一种联结,就像驿车行进中需隔时停靠一下的路廊,总体是相连的。这样的老街不像别处的海岛,那些岛上的老街有点曲里拐弯的,而大陈老街是整体相连的,主线清晰,虽然沿途也有多条相交的支弄。民居沿山坡而建,层层叠叠,一直到山顶,鳞次栉比。我小憩时,目光从民居瓦背上移去,海港尽收眼底,那些停泊的渔船,海岸上的灯塔……

在老街周边,有多处较大的建筑,一是蒋经国的旧居,独门独院,青砖黑瓦,富有江南民居的建筑风格,旧居临于向上攀升的石级旁;另有一处被列为“中国作家书画院浙江书画院大陈岛创作基地”的文化礼堂,半堵墙面长了青藤。

走向南面的老街尾部,下来几十步就是环岛路的另一头了。

“我们正在打造海岛旅游业,大陈有‘垦荒’、‘两岸交流’、军事遗址’三个板块,老街是当中一个子项。”徐卫兵说。

祝愿大陈老街被更好地保护开发!

责任编辑:丁楚兰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