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春节,嘉兴诞生了一个“网红村”——秀洲区新塍镇潘家浜村。春节长假游客接待量达到5万人次,旅游收入300万元,这是潘家浜村实施村庄景区化建设后的热闹“首秀”。
好的开局是成功的一半。35岁的村支书章何兵备受鼓舞。去年,他和村级班子撸起袖子大干了一年,就做一件事——把咱村里变成3A景区该有的样子。在干事的年纪,跟认真干事的人一起,把该干的事干得漂亮,这让章何兵心里很有劲。另一种动能来源于一种成就感。过去一年,村里景区化建设集中投入了2700多万元,带来的变化有目共睹。章何兵突然发现,带着项目找到村里谈合作的人突然多起来了。现在摆在他面前最迫切的事,是把“潘家浜旅游怎么干”这件事想得更清楚、更明白。
一切刚刚开始。今年是嘉兴乡村景区化的第二年。去年,全市培育100多个村落成为A级景区,其中,15个是3A级景区,超额完成全省任务指标。像潘家浜这样,首批获评3A级景区的村落底子都不错:自然景观优美,人文景观丰富,文化底蕴深厚,旅游配套设施相对完善。作为探路前锋,这些村落既有政策“护法加持”,也与机遇同行,但他们注定将与“泥泞”为伴,在希望与挫折中前行。这趟“开往春天的列车”上,呈现的故事不尽相同……
小村庄,大梦想
千年银杏难得,千年梓树更金贵。潘家浜村就有一株千年梓树。梓树在民间象征着爱情坚贞,多子多福。古树位于原唐代古刹零宿庙前。庙已不再,古树依然。而它将见证潘家浜的另一段传奇。
潘家浜是一个行政村,下辖13个村民小组,常住人口2000多人,去年,农民人均收入24241元。多年来,村里的主导产业果木、苗木及传统蚕桑养殖,绿化和水环境保持得很好。村域水道蜿蜒密布,粉墙黛瓦的民居依水而建,构成了嘉兴平原乡村最典型的人文风貌。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潘家浜对照浙江省3A景区标准进行景区化改造。“我们自己不懂,就从杭州请了专业公司来设计文化景观,进行整体氛围营造。”章何兵说。目前,涉及100多户农户的核心区建设已基本完成。记者看到,水港中水车吱呀;竹篱笆内,菜畦青青。千年梓树旁,中式连廊清秀。村里走的是细石路,农家院墙已经修整刷白,有门楼,有景观小品,公共空间建成了咖啡书屋、蚕桑文化博物馆等,娱乐设施有开心农场、农业观光体验、拓展露营基地等。潘家浜已经启动国家3A级景区创建。章何兵说,今年,村里还要进行河道清淤,种上水草,就像小时候的河浜一样清清爽爽。另外,村里还计划新修一条绿道连接嘉湖公路。
曾经的偏远变成了潘家浜优势。从市区出发,沿着嘉湖公路可直达乌镇。走到一半,刚好是潘家浜。它距离乌镇景区10.9公里,距离市区9.8公里,离高速新塍互通只有3.5公里。今年,东升西路延伸段刚好就修到潘家浜村。“吃在新塍”也将成为潘家浜的另一个优势。新塍镇的陡门村火龙果采摘、蓝莓采摘等众多采摘游基地就在潘家浜的不远处。章何兵心里有了一个“小目标”:如果单靠自己,想要把大流量做起来显然不易,“我们可以做成集民宿、农家乐、吃住养生于一体的旅游集散地。”
目前,农户自发开设了3家农家乐和3家民宿,另有一家农户投资200多万元正在改建一家民宿。春节长假,生意好的农家乐单日营业收入上万元,成为了潘家浜村庄景区化建设“尝到第一口水的人”。
在章何兵看来,“村庄景区化改造首先是让村子更美了,让所有村民都能享受到环境品质化提升带来的舒适感,未来,我盼望着有更多村民投入到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观光于一体的新型农业中来,一起分享乡村旅游的红利。”
据介绍,目前,潘家浜已引进嘉兴远景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远景公司”)进行景区村庄建设。该公司负责人表示,未来将着重在民宿、休闲业态等方面加大招商力度,同时扶持和引导村民投资经营。村里还计划引进第三方资金,以“桑梓情·养心地·梦里水乡”为主题,将潘家浜打造成水陆“双栖”短期度假休闲旅游地。
跨过“泥泞”,探路前行
推进景区村庄建设,起步有早晚,进程有快慢。
南湖区凤桥镇联丰村王祥里是我市A级景区村庄。联丰村委会主任吴士根说,村里的改造提升项目去年已经投入了1200多万元,村容村貌大为改观,乡村景观建设初具雏形。今年,一方面要追加投入;另一方面要引进专业项目和团队,对村里旅游进行专业化整体开发运营,这件事已经提上议事日程。“之前谈过几家但不是很中意。”吴士根说,“建议上级政府部门甄别筛选,设立一个备选库,帮助我们选择合适的对象。”
记者了解到,南湖区的永红村、秀洲区的建林村,遇到了同样“开发的烦恼”。大手笔集中投入让景区村庄具备了旅游开发的基本设施和条件,但设施后期养护、提升投入同样所费不斐。一方面地方财政投入有限,需要考虑投入均衡性;另一方面如果一味“靠政府”推动,也有违乡村振兴主旨。
市旅委主任张硕认为,应该发挥市场的作用,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建设开发。
而在海宁丁桥镇,“走得早”、“走在前面”的梁家墩景区化建设运营,已成为全省标杆,被人称为“梁家墩模式”。浙江最美公路“翁金线”从村前穿过;站在农户楼上就可以观赏到钱塘江潮。于是,有人将梁家墩的快速“冒尖”一定程度上归功于其得天独厚的潮水。但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梁家墩的成功绝不仅仅靠“天生”。
一年前,海宁新仓村与远景公司合作成立仓塘旅游开发公司(以下简称“仓塘公司”),其中经济合作社占股49%,企业占股51%。村民以房屋使用权入股,由仓塘公司统一规划运营并保底分红,形成了“合作社+企业+村民”的乡村旅游模式。
村委全面引导、公司运营管理、村民自主经营,仓塘公司与村民明确分工,实行“四统一、三差异”的旅游业态运营理念:公司负责统一的市场营销、统一的业态运营、统一的质量管理、统一的后勤保障;村民提供差异化的接待服务、差异化的个性体验、差异化的文化特色。
民企合作方面,核心技术岗位由专业技术人员负责,简单类工作及临时工种则大胆启用村民。据统计,从去年4月至12月,当地村民便为仓塘公司服务超过3万小时,经济收入超过30万元。在村民自主经营的同时,仓塘公司采用“二八原则”:利用20%完全空置或愿意出租的房屋向社会招商,带动了80%村民自营业态各方面水平的提高,实现80%的收入归于合作社、村民。
梁家墩是远景公司合作的第一项目,其后又成功牵手潘家浜,未来合作名单还有可能加长。但眼下,远景公司遇到了一些始料未及的问题。远景公司总经理徐雨潇说,比如,新业态进村导致电力设施需要改造,旅游厕所数量偏少,停车场改扩建等。但最突出、最棘手的问题还是土地问题。“招商过程中,我们谈过一些质量比较好的项目,最终都卡在了用地指标上。”王店建林村的相关负责人也表示,村里想建一些标准化停车场,这是国家级景区建设的硬指标要求,但是通过卫星遥感就能看到这些停车场不在规划之内。
采访过程中,还听到了更多诉苦:比如村里懂旅游的人少,专业人才从哪来?团队组建和相关考核奖励机制如何建立?与第三方成立开发公司后,如何理顺各级权限?如何避免“千村一面”?村庄景区化开发如何留住乡愁?……
“越往前走,要解决的问题就越多,边干边想办法吧!”徐雨潇说。
机遇叠加,乘势而上
去年初,省里提出深化“千村示范、万村整治”,按照景区的理念和目标来建设村庄,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去年7月,市委、市政府下发了《关于印发农业农村改革发展“四个行动计划”的通知》,提出开展景区村庄建设,实施乡村“创A”计划,留住“最美乡愁”,根据通知要求,全市将以景区建设的理念和标准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水平,强化规划管控、特色营造和设施配套,丰富休闲观光、养生养老、运动健康、文化创意等新兴业态,大力推进乡村旅游业转型发展。近年来,我市力推的美丽乡村建设、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三改一拆”、“四边三化”、“五水共治”等重点工作,都是在为村庄景区化建设“输力”,可以说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市委副书记孙贤龙在一篇署名文章中提出,嘉兴在普遍推进村庄景区化、深化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集中力量建成几个像乌镇那样让人“耳目一新、刮目相看”的3A级示范景区村庄——“小乌镇”是有可能的。
市旅委相关负责人认为,应当从全域旅游的角度认识和推进村庄景区化建设。与此同时,村庄景区化与嘉兴蓬勃兴起的红色旅游存在很多交集,乡村旅游完全可以借势借力,乘“红色+”的东风,实现融合跨越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