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岁的郭口顺大概是我采访过的最年长者。6月,离“七一”前最近的那个星期天,我和同事一早赶到他上班的地方,玉环坎门关工委,本想拜访下老人,与他简单聊下即可,因为考虑到老人毕竟年事已高,我们不该打扰他休息。可结果是,我们采访了一天,老人就陪了我们一天,集中座谈、单聊、参观、拍摄……他总是形影不离,侃侃而谈。面对老人,你才懂得,什么叫精神矍铄,青春焕发;什么叫“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位有着70年党龄的老共产党员,名义上离休31载的老干部,却离而不休,每天保持着到街道关工委上班的习惯。这个“每天”不仅指工作日,还包括每周的双休日。他上班,可不是坐在办公室“一杯茶一张报”地享清闲,而是满地里在社区奔忙,为的是挽救失足青少年;他上班,可不是为了赚取额外薪酬——离休30多年来,他分文不取,无偿奉献时间、精力;他上班,惟一的理由是他亲口告诉我们的一句话“工作可‘治病’”——原来他身体并不好,失眠、动脉硬化、高血压……这些他都凭着雷打不动的“上班铁律”,愣是给整到“一边去了”。
随着采访的深入,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郭口顺面向失足青少年的帮教事业,已融入了他的血液和骨髓,就像科学家离不开实验室、画家放不下画笔、音乐家丢不了五线谱和钢琴一样。
不忘初心,先不忘历史。郭口顺平日里很少把“不忘初心”挂在嘴边,却无时无刻不见之于行。他在中国共产党诞生第六个年头,就出生于玉环海岛的一个穷苦渔家,从小领略着旧社会的黑暗,感受着那个年代的压迫与盘剥。在23岁时,他有幸遇到党组织,经人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拉扯起民兵队伍,走上革命道路。作为革命者和共产党人,郭口顺的“初心”就是让老百姓摆脱欺压,能吃上饭,过上好日子。这里的老百姓当然也包括他自己,但难能可贵的是,青年郭口顺不计安危,甘冒风险,挺身而出,为了解除民不聊生的苦楚,勇敢地扛起了反抗的武器。在出生入死的革命战争年代、在热火朝天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风起云涌的改革开放背景下,郭口顺念兹在兹、矢志不移的“初心”,也就是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事实上,他一辈子都在为此不懈奋斗着。
一个在战场上跌打爬滚,经历过生死考验的人,挺立芸芸众生中,举手投足间会散发着一种摄人心魄的独特气场。郭口顺就是这样的人,看他站立时如山的身影,听他雄浑有力的嗓音,你不由自主地从心底腾升起对时代英雄的敬仰之情。今天的年轻一代,应该多倾听烽火岁月里枪林弹雨的声音,那些为了实现人人平等、民主自由的社会制度而付出无数生命代价的革命故事。“一个人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没有革命前辈的斗争和牺牲,今天我们的美好生活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昨天是“七一”,反映“浙江红旗第一飘”三门亭旁起义的大型话剧《赤子》在市区献演。这是上世纪二十年代末由一群青年知识分子主导的革命暴动,他们中有很多是富家子弟,为了建立人人自由平等的新中国,而放弃富贵安逸,毅然投身革命。起义以失败告终,舞台弥漫着悲壮的氛围,穿透着信仰的力量。新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在接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时,不能不了解那一段可歌可泣的红色历史,因为今天我们的初心和使命,与当年殉道者的信仰和追求是一脉相承的,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